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鸿门宴》分段质疑

任梦兰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鸿门宴 > 《鸿门宴》分段质疑

关于《鸿门宴》的分段,有人分为“宴前”、“宴时”、“宴后”三个部分(或三段)。我觉得这种分法需要提出来研究。

一、文章分段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而思路脉络须从行文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划分段落基本的一条,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

我们对照一下《鸿门宴》第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就和“宴前”这个标题毫不相关,也没有提到和宴会有关的话,把“宴前”分为第一部分,这是脱离实际的分法,并非作者思路的反映。

二、有人说:“全文可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的阶段,分为‘宴前’、‘宴时’、‘宴后’三个部分。”

不错,本篇是循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描述人物活动,以及内容情节的发展变化的。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部分课文的末了,连项羽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将会出现“鸿门宴”这样一个局面。那么所谓“第一部分写宴前双方的活动”(见《语文战线》分析文),就将是没有支柱的“空中楼阁”。

“鸿门宴”的主谋者,应该说是范增。他是项羽的高级参谋,他一直主张杀掉刘邦消除隐患,因此很可能是他向项羽提出杀刘的建议,经过项羽点头同意。那么什么时候提出这项建议的呢?以时间推算,不可能就在第一天晚上,因为项伯夜驰沛公军,往返八十里,回来已经深夜,他和项羽谈话时范增不在场,不知内情。所以很可能是第二天早晨,当范增得知刘邦要来的消息以后才提出来的。可是事情有了变化,当项羽和刘邦会面时,由于受了刘邦的蛊惑,思想又有了动摇,范增才改变主意,密嘱项庄以舞剑为名,于席间刺杀刘邦。由此可见,“鸿门宴”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的,并非早经安排了的宴会。

那么当情节还没有发展到“鸿门宴”出现的阶段,就主观提出一个“宴前”的说法这就打乱了作者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思路。

三、把“宴前”分为第一部分,除上面所说脱离课文实际以外,从文章的结构来看也存在着疑问。

课文开头两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说明破秦以后,两人尚未会面,各有什么意图,还没有作过思想上的交锋。矛盾是客观存在着的,但也暂时掩盖着的。

接着写曹无伤告密,点燃了导火线。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又加一把火,“急击勿失”,揭开了矛盾。到这里可以分为第一段。

正当战争将要爆发,尚未爆发的关键时刻,忽然来了一个关键人物。文章一转:“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以下写了另外一个内容:刘邦结好项伯,利用项伯向项羽进言,缓和了矛盾。可以分为第二段。

把第一段矛盾的揭开,第二段矛盾的缓和,一起放进所谓第一部分“宴前”里去,无论在结构上,内容上,文气上都是不妥当的。

四、按照“宴前”、“宴时”、“宴后”的分法,会把段落分割孤立起来,不管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第一部分过渡到第二部分,是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趋势。

“宴前”,“宴时”的分法,只能表示词面上的联系。

如果可以的话,不妨避开宴前、宴时这些名称,直截了当地说: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是由一个紧张局面转化为另一个紧张局面。前一个紧张局面双方还只是背对背的暗里活动;后一个紧张局面已发展为面对面的短兵相接了,“鸿门宴”的出现意味着“高潮”已经到来。

上面所讲也涉及到怎样分段,用什么方法来分的问题,我想提一个初步意见:

《鸿门宴》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出来的一部分,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对的完整性。它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开展的。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矛盾的发生(从开头到“急击勿失”)。第二段,矛盾的发展(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到“项王许诺”)。第三段,矛盾的高潮(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到“因招樊哙出”)。第四段,矛盾的结局(从“沛公已出”到“立诛杀曹无伤”)。

这种分法是否妥当,请同志们指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