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辉 陈瑞衡
《鸿门宴》里“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里的“王之”应该怎么解释?课本认为是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他为王”;《中学语文教学》(第2期)撰文说是使动用法,应译为“封他作(秦地的)王”。对此,我们想说一点不同意见。
首先,我们想讨论一下:在古汉语里,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即动化名词)后带代词一类结构,究意有几种语法关系?让我们来看一组例句:
①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同上)
③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何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同上)
例①是项羽向诸将表明的对义帝(楚怀王心)的处理意见。意思是说,义帝虽然无功,但也必须分给他土地让他做个王。“之”当然是指义帝,而“分其地”则是“王之”的实际行动,所以“王之”是使动用法,应译为“让他做王”。
例②中的“王我”则是意动用法。项王本来就是王,现在几十万军队毁于一旦,如果回到江东,当然只能是一个名不副实的王。在这种情况下,江东父老顶多也只能因怜惜他而把他当作王看待。“王我”,应译成“把我看作王”,或“承认我是王”。
例③中的“王之”又是什么语法结构呢?“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具体情况,见于《项羽本纪》。当时受封将领二十余人,得封王者十八人(项羽本人与义帝除外):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等等。所有这些“王某地”,均属动补结构。“分土而王之”,是对上述情况的总括。“之”不应旨人,而应指地域;“分土而王之”,就是“分土而王(于)其地”。因此例③中的“王之”应是动补结构。
例④中的“三分天下而王之”,主语是个联合词组:足下(韩信)项羽和刘邦,武涉(项王说客)对韩信说:你们三人“三分天下而王之”,这“之”怎么也不能复指主语,而应指三分天下所得的地盘。因此,这一句中的“王之”仍属动补结构。
上面几个例子说明,象“王之”一类动化名词后带代词的结构,不但可以是使动和意动(一般动宾结构更不必说了),而且可以是动补式。
那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里的“王之”,是使动、意动还是动补式呢?这需要审察语境,具体分析。我们认为,这个“王之”应是动补式,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考虑,“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怀王之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激励作用。在《高祖本纪》中,“怀王之约”分别被叙述成“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和“先入关者王之”,可见“咸阳”和“关中”指的是一回事。秦建都咸阳,咸阳地处关中,“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是秦“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根据地。因此关中地区是块肥肉,谁不想在亡秦之后当关中王?为了推动这场亡秦战争,怀王抓住诸将想做关中王的心理,明确约定:谁要想做关中王,谁就“先破秦入咸阳”。事实上,象项羽、刘邦这种拥有强大的实力、“戮力而攻秦”的集团军领袖,不论是否“先破秦入咸阳”,单凭他们攻秦的战功,就能做诸侯王,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抢着“先破秦入咸阳”?因为怀王之约明确地指出了“王”的地域,“之”就是复指“咸阳”和“关中”的。
其次,这个“王之”在《鸿门宴》中有具体的对应结构。《鸿门宴》一文起首,就记叙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的情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沛公只有十万军队,和项羽相比,势力悬殊,为什么会自不量力,野心膨胀,“欲王关中”?因为沛公自以为是按怀王之约办事。正因为如此,樊哙能在鸿门宴上振振有词地以怀王约为根据,大胆指责项羽。樊哙的言外之意十分清楚:即使“沛公欲王关中”,也是按怀王之约行事,算不得罪过;更何况他现在并不“欲王关中”,而对你项王这么尊重,你还想杀他,这说得过去吗!樊哙这段话之所以说得项王“未有以应”,完全是因为他抓住了怀王之约这个理,有力地驳斥了曹无伤的告密。因此,与“王之”相对应的是“王关中”,“之”就是“关中”。
再次,“王之”作动补式分析,可以在其它文献中找到佐证。这佐证正好就是从《史记·高祖本纪》中引出的“汉王数项羽”的那一段记载:“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詹文认为与“王之”相对应的是“王我”,那么就根本不能说项羽负了约,沛公等于是打自己的嘴巴。试想,怀王之约里的“王之”如果只是“封他作王”的意思,而项羽后来已经“封他作王(汉王)了,而且刘邦现在自己也承认已经“王我”(“封我作王”),那么项羽又何曾负约,项羽又何曾有罪,完全是因为项羽“王我于蜀汉”,没在如约让他“王关中”。这才说明项羽确系负约,也确实是“罪一”。因此,与“王之”对
应的不是“王我”,而只能是“王……于蜀汉”,“之”是与“蜀汉”相对应的。“动化名词+之”的结构可以是动补式,这种情况忽视不得,“王之”,一例正说明了这一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