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

蔡伟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鸿门宴 > 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

当然,我们无法讳避历史的最终结果,不能不承认项羽没有及时识破刘邦的野心,但我们同样不能因此责备项羽鸿门释刘的行为,不能因此就认定鸿门释刘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统览《项羽本纪》,我们看不出项羽是个政治头脑简单的人,相反,他在许多问题上还颇有见地。请看他在杀宋义前的一段话:“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弊’。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项羽识不破刘邦,只能证明刘邦伪饰技艺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强,说谎本领的高超。碰上这样一个“三高”型的政治流氓,项羽又岂能奈他何。这正如历史学家们所指出的,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见启良《中国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著名的片断──煮酒论英雄。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备高谈阔论天下英雄,实际上是曹操在试探刘备是否具有称王的野心和本领,而刘备也深谙曹操的心计,小心应付。当曹操说破天下英雄“惟汝与孤耳”的时候,刘备大惊失色,连筷子都掉落地上。幸而一个惊雷帮了刘备的大忙,骗过了曹操。曹操认为连一个惊雷都怕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放松了对刘备的看管,使刘备乘隙得以逃脱。曹操是何等人物,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天下枭雄,也免不了上当受骗,更何况其他人呢?纵观《史记》中刘邦的种种卑劣表现,其伪善奸诈绝不在刘备之下,而于政治谋略曹操自非项羽可比,如此,欲使项羽在鸿门宴之时就识破刘邦的政治野心,岂非强人所难。如果我们联系韩信的悲剧,就更能证明这一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在击败龙且后,项羽曾派武涉劝说韩信:“且汉王不必,身居项王掌握之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后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可以说,这番话表明项羽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才彻底认清了刘邦的真面目,看到了他的勃勃野心。可惜,精明如韩信者,却惑于刘邦的伪善,在蒯通的精辟分析后,仍然坚持:“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而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最终落得个命丧长乐钟室,三族尽数遭戮的悲惨结果。韩信死前才大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也许有人会因此证明项羽不善用人,不听谋臣之言。因为,即使项羽没有看穿刘邦的政治野心,但范增很清楚,而且劝说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之气也。急击勿失。”应当承认,项羽的失败与其不善用人密切相关。司马迁在《陈丞相世家》中,就借陈平之口指出:“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但不能因为鸿门宴上他不听范增劝说就给他戴上“不善用人,不听谋臣之言”的帽子。一方面,项伯也是项羽的高参,项羽对其言听计从,有他从中调停,项羽不能不加考虑;另一方面,范增进言不当,他没有提出足够有力的证据说服项羽,而且鸿门宴上未经项羽同意,便擅自叫项庄舞剑,借机刺杀沛公,这无疑是给项羽难堪。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是项羽所不允许的,若非项羽尊范增为亚父,凭项羽的性格断没有范增的好果子吃。更主要的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到,项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放刘邦无非是为施恩,以使刘邦能继续助其一臂之力,从而彻底摧毁秦王朝,建立自己的霸业。而事实上,项羽的这两个目的都已经达到。反之,如果项羽杀了刘邦,引起内讧,则项羽即使有“力能扛鼎”之气,“勇冠三军”之势,恐怕连一个愿望都难以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最终的结果应验了范增的预言,就全盘否定项羽的决策。其实,项羽这个人也并不是完全不听范增的,在称霸后,他便与范增暗中商量,立沛公为汉王,并“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再如“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急围荥阳。”由此可见,项羽并不是冥顽不化不听劝告的人。其实,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哪怕是黄口小儿的话,项羽也肯听。例如,当项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外黄,大怒,欲活埋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这时候只有十三岁的外黄令的小儿子劝说项羽道:“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羽听从了他的话,赦免了当坑者。结果“东至睢阳,闻之皆下项王”。相比之下,沛公也并不比项羽更能听从谋臣之言,如他在攻入咸阳进入秦宫后,对宫室里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重宝妇女贪恋不已,想要住在里面,樊哙谏沛公出宫,沛公不听,若不是张良苦口婆心的一番劝说,沛公就会授项羽以口实,就不可能有鸿门宴的有惊无险的好运了。同时,刘邦也经常听信小人之言,除了鸿门宴中提到的“鲰生说我曰:‘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外,在《留侯世家》中还提到他听信郦食其的馊主意,准备“复六国后世”,只是在张良说出八不可的理由后,他才如梦方醒,“啜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可是为什么没有论者批评刘邦不善纳谏呢?是不是刘邦是胜利者,就可一俊掩百丑了呢?

还有论者认为项羽鸿门释刘反映了项羽宅心仁厚的性格,这是很有道理的,正如范增对项庄所言“项王为人不忍”。但我们反对把项羽的这种率性之仁归结为妇人之仁。作为一名横刀立马、杀伐疆场的武将,项羽称得上是性情中人,他不会像刘邦那样惺惺作态,也不会干出刘邦那种让两千妇女穿上铠甲,引诱项军,自己乘机逃脱的卑劣的行径,甚至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把亲身儿女推下马车……项羽光明磊落,敢爱敢恨,杀人如麻与怜民若子有机地统一在他的身上,因此,才会有分食推饮的举动,才会见伤病者而落泪,才会演出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虽然他的这种想法未免显得幼稚,但他的一颗爱民的仁心却跃然纸上。遗憾的是他徒有怜民之心,却无爱民之策,也乏收买人心之术,迷信武力,依赖杀伐,最终葬送了大好前程。总之,项羽性格中有残暴的一面,但他要杀的是那些他认为该杀之人,包括一切阻碍他的事业、触犯他的尊严的人。而鸿门宴上刘邦一无破坏他的大计之行,二无忤逆他的意志之言,刘邦是那么“诚惶诚恐”地谢罪,那么“诚心诚意”地解释,项羽又有什么理由置他于死地呢?项羽如果此时拔剑相向,就不是那个既刚烈如火又柔情似水的项羽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