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 陈宏明
一直以来,多数老师侧重从“言”的角度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处理,忽略了其“文”的教学地位。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选准教学角度落实课标精神,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1、在“少而重要”原则的运用中落实“积累·整合”之目标:
课程目标中关于“积累·整合”有这样的阐述:“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何谓“少而重要”?“少”,即指文言单元选择前面两篇即《兰亭集序》和《赤壁赋》进行教学,其他课文在处理关键字词句之后引导学生自学,不面面俱到,不展开。
“少”的理由:时间紧,不挤占阅读鉴赏其他单元、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部分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教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能力、方法的迁移,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的养成。“重要”:指的是要把《兰亭集序》和《赤壁赋》这两篇课文当成文言学习的范本来进行教学,不管是“言”还是“文”,都要尽量加以细致地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规律,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方法的迁移、意识习惯的形成,并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前后内容的梳理、比较。“言”:要着重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词类活用,古今义的变化,特殊句式和直译意译之间的选择、转换,并学会做初步的知识梳理。“文”:了解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旨及其所采用的特定的表现手法。理由:
⑴ 初高中过渡,各个学校教学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因为教师水平,有的因为功利取舍不当,有不少的文言知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些基础的知识、能力、方法,如断句、句式判断、句子句群的整体把握等等的训练不到位,更为甚者,对于古人的行文习惯、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了解甚少,刚刚进入高中,就要夯实基础,充分注意好衔接;
⑵ 相对于这一单元的后两课,不管是从“言”(词、句)的理解角度看,还是从“文”(思想)的把握角度看,《兰亭集序》和《赤壁赋》都比较难,更何况这两篇文章都是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古人生命意识的绝好材料,我们应当把它们当作了解把握古代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范本来细细解读。
2、在重视“人文关怀”中落实“感受·鉴赏”、“思考·领悟”之目标:
课程目标中关于“感受·鉴赏” 有这样的阐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关于“思考·领悟”有这样的阐述:“……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中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些阐述在一定的意义上强调了重视文学作品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阅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培养健康的思想、情感、道德。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断言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这对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如何看待生死,看待生活中的悲喜,把握人生具有借鉴参照意义。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传达出来的在被贬流放的境遇下拥有坦荡旷达的心胸及强烈的生活信念,对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有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两篇文章当成是对学生实行人生教育的课程。在让学生感受鉴赏文章思想情感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3、在批判性阅读中落实“思考·领悟”、“发现·创新”之目标:
课程目标中关于“思考·领悟” 有这样的阐述:“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关于“发现·创新” 有这样的阐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因此,批判性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及相应教学情境的设置就显得特别重要。
例如,《兰亭集序》中“乐”与“痛”两部分的过渡显得太突然了,行文显得突兀,我们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并要求各自能言之成理。经过讨论,最后学生能得到这样的看法:
⑴ 突兀。理由:由乐到痛两种情绪的转换、跳跃肯定是有原因的,这原因要加以说明,比如看到去年参加聚会的人今年没来,不能同乐;
⑵ 不能说是突兀。理由:不能苛求作者行文内容之间的过渡要严丝合缝,毕竟王羲之也算是一个哲人,哲人的思想比较有跳跃性,我们要和他对话就要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不能要求别人迁就我们。
尽管过程和结果可能千差万别,但只要我们坚持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得到提高。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设置的类似的教学情境还有:
⑴ 《兰亭集序》体现的是王羲之的生命意识──死生是件大事情,至于为什么死生是件大事情,如何对待死生问题,文章并没有做更进一步的分析。有人说《兰亭集序》是名篇佳作,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讨论。
⑵ 有人说,苏东坡寄情山水,寻求思想的解脱是一种消极无能的表现,有人说苏东坡能寄情山水,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是一种洒脱、豪迈,具有积极进取的色彩,如何看待?引导学生讨论。
4、在比较阅读中落实“发现·创新”之目标:
课程目标中关于“发现·创新”有这样的阐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比较阅读是阅读能力提高深化的一种途径,也是学习方法、态度提升的一种表现,教学中我们要有意引导学生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锻炼比较阅读的能力。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兰亭集序》和《赤壁赋》中体现出来的王羲之、苏东坡的生命意识和宇宙观,可以比较《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可以结合古人的评论比较《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状态,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