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的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的作用,重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化学教学内容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延伸和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较多,如Na2CO3、NaHCO3的性质,Fe3+的检验等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并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与本节中的“铝的重要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相比,难度要小得多。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为科学探究的“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都是简单易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根据以上特点,我突破传统,淡化了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的融入教学当中。特别是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知识比较简单,脉络比较零散,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新教材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分析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有条理、系统化。学生自身的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2)利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采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同类化合物中找出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3)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加工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掌握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记录;通过实验验证对物质性质的推理和猜测;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2)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实验、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Na2CO3和NaHCO3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学习方法的引导2.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探究能力的养成。五、教学方法和策略实验——探究模式,教学流程如图:六、教学用品 实验药品:Na2CO3(固体、溶液)、NaHCO3(固体、溶液)、CaCO3(s)、大理石、稀盐酸、浓盐酸、石灰水、Ba(OH)2溶液、NaOH溶液、CaCl2溶液、酚酞试液等;实验仪器: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培养皿、洗瓶等七、教学过程简录
八、课后反思在这个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没有刻意强化物质的性质,而是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得出相关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用以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分为三种类型: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拓展型实验,呈逐步深入递进的关系。即:按照教材中所设计的科学探究完成实验,以验证课前准备中收集的信息(验证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溶液的碱性等性质);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物质组成结构的认识推理猜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型实验(Na2CO3和NaHCO3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感受化学的奇妙,提高学习兴趣。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了解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将运用此方法研究其它相似的问题。同时希望达到的情感主线是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吸纳他人的优秀思想,学会通过反思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学案发给学生,并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性实验。通过此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查找资料进行验证性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然后教师通过分析Na2CO3和NaHCO3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包括相似性和差异性。然后学生从中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性实验,填写学案。此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另一种方法:分析结构特点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这里要说明的是:教材中对于Na2CO3和NaHCO3的差异性只介绍了溶解性、溶液碱性、热稳定性,诸如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与钙盐钡盐反应时,二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都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校条件自行安排。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刻意强调这些知识,而是通过“分析结构推测性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从而将这些知识自然的融入其中。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会发现这些差异性,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兴趣地学生可以在课下深入研究,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这样做,学生掌握的不只是枯燥、干瘪的“化学方程式”,而是“眼见为实”的实验现象和对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掌握。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达到更高的层次。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课下不断有学生主动找教师讨论问题,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都得到实现,教学效果较佳。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请小组代表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Na2CO3和NaHCO3资料。 针对学生的汇报给予激励性评价。 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前汇报,主要涉及Na2CO3和NaHCO3俗称、性质、制法、用途等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并茂,精彩不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外延。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性质的一种方法就是搜集资料,并亲自实验来验证资料中的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以确认资料中的性质。 倾听教师讲解 讨论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学案中记录实验结果。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针对学生的汇报给予激励性评价。 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小组之间互评。 加强组间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和教训。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 引导学生分析Na2CO3和NaHCO3的组成和结构上的异同。 讨论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复习巩固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引入另一种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根据物质结构推测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推测是否正确。 倾听教师讲解 教会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另一种方法。 引导学生推测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异同点,并将学生的推测记录在黑板上。 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大胆推测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异同点。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鼓励学生在所有的推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 讨论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学案中记录实验结果。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针对学生的汇报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分析推测错误的原因。 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推测是否正确),分析推测错误的原因。小组之间互评。 加强组间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和教训。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 用本节所学内容解释溶洞的形成过程,并播放视频《溶洞的形成》。 观看视频,不时小声议论。 感受化学的奇妙和化学之美,深刻体会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指导学生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 讨论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学案中记录实验结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针对学生的汇报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小组之间互评。 加强组间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和教训。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习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