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通过做硫酸铜晶体结晶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可逆过程与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1. 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2. 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模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本质并迁移知识,解决类似问题。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引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提问】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引导、分析】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不变,细线上的硫酸铜晶体和烧杯底部晶体的总质量也不变,但是细线上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增大了,烧杯底部的硫酸铜晶体变少了。那么烧杯底部的烧杯底部的硫酸铜晶体是怎样“走到”细线上的呢? 【引导、分析】那也就是继续有晶体进入到溶液中,即有晶体继续溶解,但是为什么溶液中的硫酸铜的质量没有改变? 【引导、分析】那也就是说在 饱和溶液中还继续有溶解、结晶的过程,而且单位时间内溶解的质量与结晶的质量相等, | 观察、回答:细线上的硫酸铜晶体“长大”了,烧杯底部的硫酸铜晶体变少了。 思考、讨论 讨论、思考、回答:通过溶液 思考、回答:溶液有硫酸铜晶体“转移”到细线的晶体上,而且它的质量与进入到溶液中的硫酸铜晶体的质量相等。 倾听、思考、理解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问题的实质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溶解平衡中存在的“动态”过程,从而建立“可逆反应” 、“平衡状态”的模型、概念。 | ||
也就是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
| 倾听、理解 回顾、回答: 思考、讨论、分析、回答:开始时SO2和氧气的浓度最大,正反应的速率最大,SO3的浓度等于零,逆反应没有发生,反应逐渐进行时,SO2和氧气的浓度逐渐变小,正反应的速率逐渐变小,SO3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的速率逐渐变大,到了一定的时刻,它们的速率相等。 回答:不会,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各物质的质量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对应相等。 思考、讨论、回答:可逆反应才能达到平衡状态,一个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时:正反 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 | 初步建立可逆反应的可逆性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内因的意识。 认识可逆反应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实质 | ||
【引导、小结、板书】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_____________,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物质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前面留下的空格,我们留到下一节课补充) 2、对化学平衡状态的认识: 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内因,只有可逆反应才存在化学平衡状态; 2)动态平衡:V正=V逆>0 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不随时间改变 【其中(2)、(3)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标志,也是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 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物质的量不会改变 思考、理解 |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并为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作铺垫。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