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各一枝》

今天在车上听收音机里传来台湾刘文正那首著名的《秋蝉》:”......总归是秋天(总归是秋天),春走了夏也去秋意浓,秋去冬来美景不再,莫教好春逝匆匆!”

秋意确实是浓了!前几天还热得不得了,昨天一下子降了十来度,人们好像还未从酷暑的煎熬中反应过来便纷纷地换上秋装,心情也舒畅多了。

这首歌以秋蝉来劝诫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秋天是美的:风景如画,秋高气爽。秋天还代表着收获,我们怎能不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淋浴秋风,欣赏美景呢?“莫教好春逝匆匆!”

自古以来,诗歌以物言志。以蝉为对象,托蝉寄情,咏蝉抒怀的也比比皆是。如唐初名臣虞世南,深得唐太宗的赏识,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因而自视甚高,曾写《蝉》一首:

垂绥饮清露,流向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以蝉写人,说明人之所以立身高位、声明远扬,是靠自己的才能,并非靠别人的提携。据说这是唐人咏物诗中最早的一首。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蝉来寄情抒怀,是由蝉的特性所决定的。

蝉,夏秋善鸣,栖息高枝,餐风饮露。荀子说:“饮而不食者,蝉也。”在古人看来,蝉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比喻清高纯洁的人品。由于古人对蝉的偏爱,常常把蝉作为帽子上的装饰,以蝉之高洁德操作为自己事君立身的准则,因为有这一文化意蕴,所以古人多把蝉作为意象,取为所咏之物。唐代的骆宾王《在狱咏蝉》就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难飞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信。

骆宾王因上书议论政事,被诬陷下狱。他在狱中听到蝉声,有感而发写就了此诗。诗人抓住寒蝉的羽弱、声寂的特征,刻画了它在秋天艰苦挣扎的情状。以蝉自喻,蝉在秋天的遭遇,正象征了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

这三首称为唐代咏蝉三绝诗确实做到了工于比兴,托物寄兴,托蝉寄情,借物言志。但无论是骆宾王“露重难飞进,风多响易沉。”借咏蝉寄托了自己“患难”中愤慨,有志难伸、有冤难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通过寒蝉栖高饮露、悲鸣寄恨,来比喻自己穷困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怀才不遇;还是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的居高声远,比喻自己的地位高,自然影响大,高傲自负,身居高位、踌躇满志,都只局限于人恩怨得失,权位升迁,没有郑板桥咏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更欣赏唐代最著名女诗人薛涛的《蝉》:

露涤清音远,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这首诗意思是说:秋露涤清万物,蝉声清越致远,秋风萧瑟,枯叶齐喧,蝉鸣声声,此起彼落,似乎声声相接,其实,各栖一枝,各自在独唱呢。

从表面上看,薛涛的这首诗似乎很平淡,其实隐藏在诗深处的是诗人以蝉鸣比喻诗歌,以“各在一枝栖”强调了诗歌中的个性。正因为诗人坚持个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吟唱出“声声似相接”,此起彼伏,和谐共生的旋律。

蝉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人类不应保持独立的思想,开放的个性和宽厚的包容心,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吗?

上一篇:解读妙趣横生的五一短信

下一篇:年龄是一种状态

返回目录:人生感悟

心灵鸡汤

名著阅读排行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