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看破红尘的成语 关于看破红尘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看破红尘的成语57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安贫守道 |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
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
安于现状 |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
出处: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 |
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
把素持斋 | 把:遵守。斋: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 |
避世金马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 |
避世金门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见“避世金马”。 | |
避世离俗 |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 |
沧海桑田 |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
持斋把素 | 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 |
东海扬尘 | 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 |
遁迹空门 | 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同“遁入空门”。 |
出处:《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 |
遁迹桑门 | 指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 |
出处:清·钮琇《觚剩·树怪》:“石涛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于微之黄山。” |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
遁世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 |
遁俗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 |
遁逸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 |
海桑陵谷 |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
出处:清·朱彜尊《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 |
海水桑田 |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
出处: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 |
和光同尘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
恍如隔世 |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指一种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很大而引起的感触。 |
出处:宋·范成大《吴船录下》:“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 |
浑俗和光 |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 |
混俗和光 |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
剪发被褐 | 指出家为僧尼。同“剪发披缁”。 |
剪发披缁 | 削发,身着僧尼服装。指出家为僧尼。亦作“剪发被褐”。 |
看破红尘 |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
乐天安命 |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同“乐天知命” |
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
陵谷沧桑 | 陵:山陵;谷:山谷。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巨变迁。 |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一》:“又自托于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 | |
寝丘之志 |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人生如梦 | 人生如同一场梦。形容世事无定,人生短促。 |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
人世沧桑 | 比喻人间世事变化很大。 |
桑田碧海 |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同“桑田沧海”。 |
桑田沧海 |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
时移世变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同“时易世变”。 |
出处:唐·白居易《唐淮南节度使李公家庙碑铭序》:“朝当晏驾,时移世变,遂出掾高要,佐浔阳。” | |
时移世易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
时易世变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
出处:晋·鲁褒《钱神论》:“当今之急,何用清谈?时易世变,古今异俗。” | |
释知遗形 |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 |
守道安贫 |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
守分安常 |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 |
瞬息万变 | 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六回:“军情瞬息万变,莫说我们到南边还要好几天,就是此时,文丞相也不知在那里不在了?” | |
四大皆空 |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 |
退避三舍 |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
削发披缁 | 缁: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头发,穿上僧衣。表示出家为僧。 |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 |
沿门托钵 | 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
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故读者于此等处最要分别,不然则视少陵为随地蓦缘,沿门托钵者流矣。” | |
与世浮沉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
出处:宋·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龃龉。” | |
与世俯仰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
出处:《宋史·文苑传六·米芾》:“[米芾]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 |
与世无争 | 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
与世偃仰 | 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
出处:《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 |
与物无竞 | 指与世人无所争竞。 |
出处:《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 | |
在家出家 | 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
出处:《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 |
振衣濯足 |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
知命乐天 |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
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 |
知足常乐 |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
祝发空门 | 指削发出家为僧尼。 |
出处:清·景星杓《山斋客谭·孙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发空门,日修禅诵以老。” | |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 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
出处: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个做官的,天生下这等道貌,是个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错过了。” |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6999181921736.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看破红尘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