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教化的成语 关于教化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教化的成语59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一字师 |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 |
白首北面 |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 |
百年树人 |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
百世之师 |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
比屋而封 |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
出处:《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 |
变俗易教 |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
出处:《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 |
不堪造就 | 指没有培养前途。 |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 |
传道受业 |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刺上化下 | 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
凤仪兽舞 | 表示圣贤教化的功效极大,能使神异的鸟兽奋然起舞。 |
出处:《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
观化听风 | 指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
出处:《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颜师古注:“言改易视听,欲急闻见善政化了。” | |
化及豚鱼 | 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 |
出处:语出《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 |
化民成俗 |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
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化若偃草 | 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
出处: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
化外之民 | 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
出处:《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
教无常师 |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 |
金口木舌 |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出处: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 |
口传心授 |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 |
老师宿儒 |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
礼坏乐崩 | 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
出处:《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 |
明刑弼教 | 弼:辅助。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
出处:《尚书·大禹漠》:“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 |
鸣琴而治 |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
出处:《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 |
磨昬抉聩 | 救治教化愚昧糊涂的人。 |
能者为师 |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
青出于蓝 |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青过于蓝 |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 |
孺子可教 | 指年轻人可培养。 |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
伤化败俗 |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 |
出处:《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 |
伤教败俗 |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同“伤化败俗”。 |
出处: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 |
神功圣化 | 指帝王的功绩和教化。旧时对人君的颂扬之辞。 |
出处:宋·秦观《任臣策下》:“兴利除害甚于嗜欲,攘击奸恶如报私仇,首尾数年之间遂成冠古之治,虽神功圣化敏妙自然,亦此曹献替可否之力也。” | |
师道尊严 |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
师严道尊 |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
授业解惑 |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
树俗立化 | 树立风俗教化。 |
四海承风 |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
出处:《孔子家语·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是以四海承风。” | |
桃李之教 | 指老师的教诲。 |
文修武备 |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
文修武偃 | 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指天下太平。 |
无师自通 |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誇。” | |
向风慕义 | 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礼义。或指向往其风度,仰慕其义行。 |
出处:明·张居正《番夷求贡疏》:“因而连合西僧,向风慕义,交臂请贡,献琛来王。” | |
宵鱼垂化 | 用来颂扬地方官善于教化。 |
出处:据《吕氏春秋·具备》载,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治亶父(今山东省单县),体圣人之化,三年,夜间捕鱼的人能将所得小鱼重归水中。 | |
宣化承流 | 宣布恩德,承受风教。指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 |
出处: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 |
学如穿井 |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
学无常师 |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
言传身教 |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
一字之师 |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 |
衣钵相传 |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 |
移风崇教 | 移转风气,崇尚教化。 |
出处:《韩诗外传》卷八:“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 | |
遗风余教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出处:宋·叶適《金坛县重建学记》:“京口常为江南必争之地,其人以智诈勇力擅名于时,而古人遗风余教无闻焉,何也?” | |
遗训余风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
出处:《宋书·明帝纪论》:“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称先王,盖由遗训余风,足以贻之来世也。” | |
有伤风化 | 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 |
云布雨润 | 比喻教化远播。 |
出处:《宋书·夷蛮传·诃罗驼国》:“敷演正法,云布雨润。” | |
尊师重道 |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 |
名师出高徒 |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
桃李遍天下 |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
桃李满天下 |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467718769.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教化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