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畏惧的成语 关于畏惧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畏惧的成语147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傲雪凌霜 |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
出处:宋·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 | |
傲雪欺霜 |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
出处:元·吴昌龄《张天师》:“梅花云:我这梅花……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凌霜夺第一。” | |
拔山盖世 | 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
不避斧钺 |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 |
不避艰险 | 不畏惧艰难险阻。 |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 |
不寒而栗 |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 |
侧足而立 | 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 |
诚惶诚恐 |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
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
喘月吴牛 |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
出处:五代·谭用之《寄王侍御》诗:“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 |
从容就义 |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
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 |
怛然失色 |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
出处: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 |
大惊失色 |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
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
担惊受怕 |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
出处:《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 |
胆粗气壮 | 形容胆大气盛,无所畏惧。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我只从昨天受了那和尚的一番折磨,又经了十三妹姐姐的地番教化,不觉得胆粗气壮起来。” | |
胆大心雄 | 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 |
出处:明·杜睿《初闻灯船鼓吹歌》:“船中百翁梁溪酒,胆大心雄选锋手。” | |
胆大于身 | 犹言胆大如斗。指无所忌惮。 |
出处: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 |
胆破心寒 |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
胆小怕事 |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
出处:巴金《谈〈寒夜〉》:“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 |
胆小如豆 | 极言胆子小。 |
出处:《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 |
胆小如鼠 |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 |
胆小如鼷 |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 |
胆战心寒 |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
出处:《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 |
胆战心慌 | 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 |
胆战心惊 |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
胆战心摇 | 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清·洪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 |
胆壮气粗 | 形容胆大气盛,无所畏惧。 |
出处:袁静《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师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有他指挥我们打仗,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胆壮气粗。” | |
胆壮心雄 | 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 |
出处:《中国歌谣资料·当兵要当红军》:“十七十八正年青,当兵就要当红军,胆壮心雄志愿大,红军到处受欢迎。” | |
低首下气 | 形容有所畏惧而不得不屈服。 |
吊胆提心 |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 |
鼎镬如饴 | 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
出处: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 |
东闪西挪 | 形容有所畏惧,躲躲闪闪。 |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他的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 | |
逢山开道 |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路。常与“遇水叠桥”连用。 |
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道,遇水叠桥。” | |
逢山开路 |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 |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旁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 |
肤粟股栗 |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
出处: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 |
敢为敢做 | 做事勇敢,无所畏惧。同“敢作敢为”。 |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这的是败坏风俗,那一个敢为敢做!” | |
敢作敢为 | 形容做事无所畏惧。 |
出处:《隋唐演义》六十九回:“敢作敢为,并不知宫中忌惮。” | |
股战而栗 |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
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 |
惶惶不安 |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
惶恐不安 |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
讳疾忌医 |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
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 |
浑身是胆 |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
魂飞魄散 |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
魂飞天外 |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
出处:汉·扬雄《羽猎赋》:“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 |
惊愕失色 |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 |
惊弓之鸟 |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 |
惊魂动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出处:清·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 |
惊魂丧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惊恐失色 |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三藏闻言,惊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这宝贝都拿来与我。” | |
惊恐万状 | 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 |
惊神破胆 | 形容极其恐惧。 |
出处: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 |
惊心悼胆 |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
出处: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卷上:“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 |
惊心吊胆 |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
惊心裂胆 |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
惊心破胆 |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
惊心丧魄 | 形容十分恐惧。亦作“惊心褫魄”。 |
兢兢业业 | 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
出处:《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
兢兢战战 |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 |
跼蹐不安 | 形容恐惧不安。 |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跼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 |
开路先锋 | 原指古代军队中先行开路和打头阵的将领。现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便即点起阴兵,教活死人挂了骑印做大元帅,冒失鬼为开路先锋,地里鬼、雌雄人为参谋,引兵前去救应。” | |
恐慌万状 | 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
恇怯不前 | 恇怯:恐惧畏缩。恐惧畏缩,不敢向前。 |
出处:《宋史·杨琼传》:“及闻清远之败,益恇怯不前。” | |
狼顾狐疑 | 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
出处: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 |
栗栗危惧 |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
出处:《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 |
敛容屏气 | 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 |
出处:《论语·乡党》:“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
敛色屏气 |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 |
出处:宋·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 |
敛声屏气 | 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个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 |
敛声屏息 | 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同“敛声屏气”。 |
脸无人色 | 形容极端恐惧。 |
略无忌惮 | 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
出处:语出《礼记·中庸》:“小人而无惮也。”《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 |
毛发倒竖 |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
怕风怯雨 |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
怕死贪生 |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
屏声息气 |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
魄消魂散 |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
欺霜傲雪 |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
出处:宋·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 | |
气消胆夺 | 形容畏惧到极点。 |
气壮胆粗 | 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 |
怯声怯气 |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
肉跳心惊 | 心里吃惊,身上肉跳。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 |
三魂出窍 |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
丧胆亡魂 |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 |
肆言詈辱 | 肆:任意妄为,放肆。詈:骂。辱:侮辱。毫无畏惧地侮辱谩骂。 |
缩手缩脚 | 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喊了许久,店家方拿了一盏灯,缩手缩脚的进来。” | |
缩头缩颈 |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同“缩头缩脑”。 |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远远一条长街只看见三四个人,蹀躞着,缩头缩颈歪斜着走。” | |
缩头缩脑 |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 |
出处: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 |
贪生恶死 |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同“贪生畏死”。 |
贪生怕死 |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
贪生畏死 |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谈虎色变 | 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 |
忐上忑下 | 指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
出处:《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 |
提心吊胆 |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
万夫莫当 | 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 |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吾闻公子庆忌,筋骨如铁,万夫莫当。” | |
望而生畏 |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
出处:《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
望风而靡 | ①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②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③形容军无斗志。同“望风披靡”。 |
出处:《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是以乡里长幼,望风而靡;邦国贤豪,闻名而悦服。” | |
唯唯否否 | 唯唯:回答时表示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胆小怕事,一味顺从。 |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指梁邱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 |
畏敌如虎 |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 | |
畏缩不前 |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唐介始弹张尧佐,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彦博,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 | |
畏威怀德 |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
出处:《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 |
畏葸不前 |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唐介始弹张尧佐,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彦博,则吴奎畏葸不前,当时谓拽动阵前。” | |
闻风丧胆 | 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
无所顾惮 | 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同“无所顾忌”。 |
无所顾忌 | 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当初原为遮人耳目起见,不得不如此;等到后来张太太把抵押的凭据禀了上头存了案,他却无所顾忌了。” | |
无所畏忌 | 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 |
无所畏惧 | 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
出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了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对于什么困难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无所畏惧。” | |
夏日可畏 |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
出处:《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 |
心惊胆颤 |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
心惊胆寒 |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
心惊胆落 |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
心惊胆战 |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
心有余悸 |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
出处: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 | |
伈伈睍睍 | 伈伈:小心恐惧的样子。睍睍:也作“伣伣”,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小心害怕或低声下气的样子。 |
出处:唐·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明史·邹智传》:“及与议事,又唯诺惟谨,伈伈伣伣,若有所不敢,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此陛下所为疑也,臣窃以为过矣。” | |
熊心豹胆 | 比喻非常胆大。 |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 |
悬心吊胆 |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
血性男儿 | 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你小姐乃是闺阁中的须眉男子,我铁挺生也是个血性男儿。” | |
一身是胆 |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
一往直前 | 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
出处:陶成章《浙案纪略》第四章第二节:“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气,而不虑其他。” | |
一以当百 |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
出处:清·李渔《比目鱼》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领全军杀将前去。及至两不相对,真个人强马壮,一以当百。杀得那些山贼,抱头而窜。” | |
以刑去刑 | 用刑罚遏止刑罚,意指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
出处:《商君书·靳令》:“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高亨注:“‘轻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韩非子·饬令篇》无,是其证。”又《去强》:“以刑去刑,国治。” | |
以刑致刑 | 对重罪施以轻刑,则罪犯无所畏惧,其结果将导致不断用刑。 |
出处:《商君书·靳令》:“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又《去强》:“以刑致刑,国治。”《韩非子·饬令》:“罪重而刑轻,刑轻而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 |
勇冠三军 | 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
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430418014.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畏惧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