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学问的成语 关于学问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学问的成语113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百世师 | 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
出处:《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 | |
矮人观场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予观宋景文近体,无一字无来历,而对仗精确,非读万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后所及。今人耳食,誉者毁者,皆矮人观场,未之或知也。” | |
矮人看场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 |
矮人看戏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清·赵翼《论诗》诗:“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 |
矮子观场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直是饥人见饭;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何殊矮子观场。” | |
矮子看戏 |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 |
白面儒生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 |
白面书郎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出处: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 |
百尺竿头 |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
出处:唐·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 |
鞭辟入里 |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
出处: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 |
博览古今 | 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
出处:《汉书·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 |
博文约礼 |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
博学洽闻 |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
出处:《晋书·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 |
不耻下问 |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不学无识 | 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
出处:宋·叶適《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 |
不学无术 |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
出处:《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 |
才学兼优 |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
出处:《隋唐演义》第三六回:“恐翰林院草来不称朕意,思卿才学兼优,必有妙论,故召卿来,为朕草一诏。” | |
才占八斗 | 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
出处: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给曹植下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 注:一石等于十斗。石,念 dàn 。 | |
长材茂学 |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
出处:明·归有光《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之一:“开局秉笔,固皆一代之长材茂学,必有所见广圣意者。” | |
成一家言 |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 |
尺泽之鲵 | 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 |
粗通文墨 | 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 |
单见浅闻 | 指见识短浅。 |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四:“其末年所以为天下后世虑者,未易为单见浅闻者道也。” | |
道德文章 |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
出处: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 |
道山学海 |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 |
登峰造极 | 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 |
登山小鲁 | 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
出处:《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
登堂入室 | 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
斗筲之人 |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
读书君子 |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
独学寡闻 | 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
笃实好学 |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
出处:《北史·张衮传》:“衮笃实好学,有文才。” | |
杜默为诗 | 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
短见薄识 | 指见识短浅。 |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庞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人。” | |
多嘴献浅 | 指胡乱说些没见识、不起好作用的话。 |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这一定有多嘴献浅的人,对那强人说我在大门前看他起身,与街坊妇人说话。” | |
耳目闭塞 |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
凡夫肉眼 | 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
出处:《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唐·玄奘译《赞弥勒四礼文》:“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 |
肤见谫识 | 浅陋的见识。 |
出处:明·李东阳《〈琼台吟稿〉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 |
肤见謭识 | 浅陋的见识。 |
伏龙凤雏 |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 |
钩深索隐 | 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 |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 |
孤陋寡闻 |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
孤学坠绪 | 将要失传的学问典籍。 |
出处:清·龚自珍《语录·书戴氏定本〈水经〉》:“是本孔氏继涵刻入《微波榭丛书》中,不为矣孤学坠绪。” | |
观场矮人 | 指见识浅鄙者。 |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与紫庭诸葛孔明之出祁山,屯兵五丈原之失,叹陈寿之论孔明,分寸不失。观场矮人,未可与论古今也。紫庭见解超卓,迥出伦类,天下不多见也。” | |
管见所及 | 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
出处:《抱朴子·勤求》:“故世间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者。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于纷若之书,及于祭礼拜伏之间而已矣。” | |
寒腹短识 | 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
出处: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 |
宏儒硕学 | 指学问渊博的人。 |
鸿儒硕学 |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
出处:《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 |
绩学之士 | 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古今绩学之士,磨弗以勤政者。” | |
记问之学 |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 |
加人一等 | 加:超过。超过别人一等。比喻学问才能超过一般人。也指争强好胜。 |
出处:《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 |
家学渊源 | 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
出处:《北史·江式传》:“式少专家学。”《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 |
晋惠闻蛙 | 比喻愚昧寡闻。 |
出处:语出《晋书·惠帝记》:晋惠帝昏庸愚昧,尝在华林园听到蛙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乱,百姓饿死,曰:“何不食肉糜?” | |
经史百子 |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 |
井底蛤蟆 | 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
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妾阅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凤。” | |
井底之蛙 |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
井蛙醯鸡 | 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
井中视星 |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
出处:《尸子·广释》:“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 |
敬贤礼士 |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
出处:《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 |
酒酸不售 | 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而狗迎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
就正有道 |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
出处:《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
坎井之蛙 | 坎井:坏井,废井。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
出处:《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 |
埳井之蛙 |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同“坎井之蛙”。 |
款学寡闻 |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
出处:《庄子·达生》:“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 | |
老师宿儒 |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
蠡测管窥 | 蠡:瓢;管:竹管;窥:人小孔缝隙里观看。用瓢来量大海,从竹管的小孔看天空。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 |
蠡酌管窥 | 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三卷:“蠡酌管窥,一至于此。” | |
冥行擿埴 | 冥:昏暗;冥行:夜间行路;擿:点;埴:地。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着手杖点地而行。比喻研求学问,不识门径,暗中探索。 |
出处: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
末学肤受 |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
出处:汉·张衡《东都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 |
浅见寡闻 |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赞》:“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
青云独步 | 比喻人的地位或学问无与伦比。 |
出处:《白雪遗音·八角鼓·才郎夜读书》:“发悬梁,锥刺股;如囊萤,雪当烛。必不叫尔自辛苦。到后来,才得这万里鹏程,青云独步。” | |
穷幽极微 | 比喻深入探求玄奥的学问。亦作“穷纤入微”。 |
曲学诐行 | 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
肉眼愚眉 | 比喻见识浅陋。 |
出处: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畅道天理难欺,人心怎昧,则他这肉眼愚眉,把一个黑旋风爹爹敢来也认不得。” | |
少见多怪 | 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
出处:《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 |
铄懿渊积 | 指德行美好,学问渊博精深。 |
硕学通儒 |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
通古达变 |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
通文达礼 | 指有学问懂礼仪。 |
通文达理 | 指有学问懂道理。 |
晚生后学 |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
亡羊之叹 | 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
为人师表 |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
出处:《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 |
文江学海 | 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
出处: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 |
文行出处 |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
出处:《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
文宗学府 | 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
瓮天之见 | 瓮天:坐在瓮中观天,见天不大。比喻短浅的见识。 |
出处:宋·黄庭坚《再次韵奉答子由》诗:“似逢海若谈秋水,始觉醯鸡守瓮天。” | |
玄妙入神 | 形容技艺学问已进入高超而神奇的境界。 |
学贯中西 | 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 |
学海无涯 | 学海:知识。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
出处:明·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 |
学究天人 | 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
学如穿井 |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
学无常师 |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
研经铸史 | 精研经史。形容学问渊博。 |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安老爷虽是研经铸史的通品,却是个秤薪量水的外行。” | |
研精钩深 | 钩深:探取深沉的东西。研究探索精微的道理,探求深奥的学问。 |
出处: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第三道》:“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 | |
燕雀之见 | 比喻浅薄的见识。 |
出处:清·戴名世《朱翁诗序》:“[翁]乃欲为鸿飞之冥冥,于人世已不复置其一喙,而吾犹呶呶焉为之悲怜其遇,其犹燕雀之见也夫!” | |
一般见识 |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若知是我,怎么敢骂,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 |
以管窥豹 | 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 |
出处: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
以郄视文 | 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
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扁鹊名)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 |
以锥刺地 |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 |
倚门傍户 | 倚、傍:靠着。比喻做学问自己没有见解,只袭取别人的说法。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僧问纸衣和尚:‘如何是宾中宾?’师曰:‘倚门傍户。’” | |
用管窥天 | 从管子里看天。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譬犹以管窥天,讵知天之阔狭。” | |
由博返约 | 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
出处:《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 |
牖中窥日 | 牖:窗户。隔着窗子看太阳。比喻见识不广。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罱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 |
载酒问字 |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
出处:《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 |
自成一家 |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出处:《北史·祖莹传》:“作文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 |
自出一家 |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出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
钻坚研微 | 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 |
出处:《晋书·虞喜传》:“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 | |
左右采获 | 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采材料。 |
出处:《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子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 | |
左右逢原 | 原指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前辈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有作时,左右逢原。” | |
坐井观天 |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
谈笑有鸿儒 | 鸿儒:大儒,有名的学者。与学问渊博的人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笑。指交游的人不同一般。 |
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417417840.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学问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