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舆论力量的成语 关于舆论力量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舆论力量的成语18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不平则鸣 |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
街谈巷说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出处:《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 |
街谈巷谚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街谈巷议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威否。” | |
街谈巷语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
街谭巷议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出处:唐·丘光庭《兼明书·杂说·日远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其道大德尊,岂与小儿街谭巷议乎又六合之外,非关教化者,仲尼弃而不论,故子路问事鬼神与死,皆不答也。” | |
口壅若川 | 比喻禁舆论之害。 |
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
冒大不韪 |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同“冒天下之大不韪”。 |
民心不壹 | 人民的心意不一致。 |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 | |
甚嚣尘上 | 甚:很;嚣:喧嚷。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
出处:《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合谋也,张幕矣。’(伯州犁)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楚王)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 | |
物议沸腾 | 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 |
出处:宋·苏舜钦《诣匦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论沸腾,故疾缠其身,灾仍于国。” | |
应天顺民 |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民心。 |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 |
舆论哗然 | 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
攒锋聚镝 | 受到众多的刀箭围攻。比喻备受舆论斥责。 |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宰相子应举》:“四明在位久,卒被恶声以去,归里至与玺丞不相见。初不难借其子以市公,终于攒锋聚镝,受前人未有之弹射。” | |
众口铄金 |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 |
众口销金 | 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 |
出处:汉·焦赣《易林·萃之巽》:“众口销金,愆言不验。” | |
众口熏天 | 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
出处:《吕氏春秋·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 |
冒天下之大不韪 | 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409417727.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舆论力量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