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深奥的成语 关于深奥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深奥的成语19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奥妙无穷 | 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
出处:孙犁《小说杂谈·谈比》:“但文章一事,涉及意识形态,奥妙无穷,千变万化,众口纷纭,莫衷一是,要想比出个结果,使观众心服,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 |
不敢问津 |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
出处:《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唐·宋子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 |
钩深极奥 | 指探索并极尽深奥的意义、道理。 |
出处:汉·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休少以好学,游心典谟,既综七经,又精群纬,钩深极奥,穷览圣旨。” | |
钩深索隐 | 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 |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 |
钩深致远 | 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 |
极深研几 | 研:研究,审查;几:细微。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
出处:《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 |
艰深晦涩 | 艰深:文辞深奥难懂;晦涩:意义隐晦,不顺口。形容笔调深僻、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 |
出处: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故分章办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览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上》:“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弗没传也。” | |
深奥莫测 | 高深不易了解。 |
深文大义 | 指深奥的大道理。 |
探幽索隐 | 探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同“探赜索隐”。 |
探赜索隐 |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
出处:《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 |
析精剖微 | 指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 |
出处:清恽敬《读(大学)一》:“盖知者至广极大,析精剖微不可端倪者也。” | |
寻幽入微 | 寻幽:探究深奥难明的事理。入微:达到极其细致、深刻的地步。形容对深奥的事理探求达到非常深刻的程度。 |
言语道断 |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
出处:《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 | |
研机综微 | 研究综合事理的深奥精微之处。 |
出处:《后汉书·贾逵伟》:“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艺,研机综微,靡不审核。” | |
研精钩深 | 钩深:探取深沉的东西。研究探索精微的道理,探求深奥的学问。 |
出处: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第三道》:“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 | |
研精究微 | 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处。同“研精阐微”。 |
出处: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余谓研精究微之学,乃宇宙间公共之理,不必辨其孰为传习。” | |
以升量石 | 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 |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
出处:《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358316807.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深奥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