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风俗的成语 关于风俗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风俗的成语50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被发文身 | 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
出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 |
比户可封 | 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
出处:见“比屋可封”。 | |
比屋而封 |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
出处:《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 |
采风问俗 | 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
出处: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 |
断发文身 |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
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
断发纹身 |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同“断发文身”。 |
出处:冯至《伍子胥》九:“在吴越的边境上还有许多野人,他们是断发纹身的。” | |
肥冬瘦年 | 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
风俗人情 |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
出处: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 |
风土人情 | 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 |
改俗迁风 |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
出处:《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 |
古道热肠 | 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 | |
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毁风败俗 | 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
出处:《晋书·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
极重不反 | 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同“极重难返”。 |
出处:清·陈确《答张考夫书》:“今《大学》之为圣经,已成极重不反之势。” | |
极重难返 | 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始于景定,讫于洪武,而征科之额,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 | |
绝国殊俗 | 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
披发文身 |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
出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
迁风移俗 | 犹言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染风习俗 | 指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
出处:《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 |
热肠古道 |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 |
入邦问俗 |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
入国问俗 |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
出处:《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
入境问俗 |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
伤风败化 | 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同“伤风败俗”。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 | |
伤风败俗 | 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 |
伤化败俗 |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 |
出处:《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 |
伤教败俗 |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同“伤化败俗”。 |
出处: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 |
时殊风异 | 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
树俗立化 | 树立风俗教化。 |
随乡入俗 |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
随乡入乡 |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宋·范成大《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诗:“天涯节物遮愁眼,旦复随乡便入乡。” | |
谇帚德锄 | 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
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 |
未能免俗 |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 |
物殷俗阜 | 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
习俗移性 | 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汨常移质,习俗移性。” | |
相沿成俗 | 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
一轨同风 |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 |
一民同俗 | 指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
出处: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
移风改俗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出处:《宋书·乐志一》:“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 |
移风革俗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出处:《魏书·高闾传》:“移风革俗,天保载定。” | |
移风易尚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出处:明·刘基《〈苏平仲文集〉序》:“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 | |
移风易俗 |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 |
遗风旧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
出处: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 |
遗风余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出处:汉·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 |
遗风余习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
出处:《宣和书谱·卫恒》:“学家相传,四世不坠,盛哉,遂与王谢家遗风余习相季孟也。” | |
遗风余象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
出处: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 |
有伤风化 | 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 |
约定俗成 | 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
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 |
祝发文身 | 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
出处:《毂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孙绰《喻道论》:“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异域,祝发文身,存之不反,而论称至德,书著大贤。” | |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 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321915929.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风俗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