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力量的成语 关于力量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力量的成语325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哀兵必胜 |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
爱莫能助 |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 |
爱莫之助 |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 |
暗中摸索 | 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 |
出处:唐·刘餗《隋唐嘉话》:“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者亦可识之。’” | |
奥援有灵 | 奥援:暗中支持的力量;有灵:有神通。多指旧时官场的钻营、勾结,暗通关节,很有神通。 |
出处:明·文秉《先拨志始》卷下:“皆大慝巨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 |
拔山超海 |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
出处: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 |
拔山举鼎 |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
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 |
把薪助火 | 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 |
白面书生 |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 |
饱谙世故 |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
出处:宋·楼钥《吴参议达观斋》诗:“吴侯晚到东海滨,饱谙世故无戚欣。” | |
饱经沧桑 |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
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 |
饱经风霜 | 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 |
饱经风雨 | 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 |
出处: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饱经风雨的,终于走到现在。” | |
饱经世变 | 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 |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这位表姊,本是家乡的名美人,现在他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经如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 | |
饱经世故 | 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
出处:宋·陆游《书兴》诗:“占得溪山卜数椽,饱经世故气犹全。” | |
饱经霜雪 |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鬓如银。” | |
饱经忧患 | 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
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场:“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饱经忧患,甚显衰老。” | |
饱练世故 |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 |
出处:宋·叶適《郭府君墓志铭》:“察江之言,皆饱练世故而不回挠,是足以继其父兄矣。” | |
杯水车薪 |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
杯水舆薪 | 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同“杯水车薪”。 |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 |
备多力分 | 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会分散。 |
出处:高阳《清宫外史》下册:“备多力分,扎营太散,呼应不灵,不能战。” | |
比权量力 | 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也用来指衡量两方面的轻重。 |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
彼众我寡 | 彼:对方。指对方军队势众,而我方力量单薄。 |
出处:《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 |
鞭不及腹 |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
鞭长莫及 |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
兵微将寡 |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
出处:《三国志平话·张飞三出小沛》:“奈备兵微将寡,壕浅城低,有倒悬之急,累卵之危。” | |
并驾齐驱 | 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福。” | |
不经世故 |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 |
不堪一击 | 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
不平则鸣 |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
不遗余力 | 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 |
财殚力竭 | 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
出处:《晋书·刘毅传》:“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 | |
财殚力尽 | 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
出处:《辛雄传》:“当今天下黔黎,久经寇贼……财殚力尽,无以卒岁。” | |
财竭力尽 | 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
出处:汉·古永《黑龙见东莱对》:“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 | |
财匮力绌 | 指钱财缺乏,力量不足。 |
出处:《明史·赵炳然传》:“浙罹兵燹久,又当宗宪汰侈后,财匮力绌。” | |
趁虚而入 | 趁:乘着;虚:空虚。趁力量虚弱时侵入。 |
出处:《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 |
成城断金 | 成城,团结得像城堡一样坚固;断金,力量大得能折断金属。指万众一心,力量无比强大。 |
出处:语出《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又《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
初露锋芒 | 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
初试锋芒 | 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 |
出处:魏巍《前进吧,祖国》:“他正支着腮微笑着,听参谋报告无座力炮初试锋芒的战果。” | |
吹灰之力 | 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若是我两个引进你,乃吹灰之力。” | |
大显神通 | 神通:原为佛家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特别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的本领。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 | |
殚智竭力 | 殚:竭尽。用尽智慧和力量。 |
出处:《吕氏春秋·本味》“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 | |
倒海翻江 |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
出处: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 |
倒山倾海 | 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
出处:《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 |
地丑力敌 | 指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
出处: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终于伯;由周兵革缮完,欲兼并之固难也。地丑力敌,不日寻干戈不已。” | |
独木不林 |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
出处: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 |
独木难支 | 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 |
法力无边 |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 |
翻江倒海 | 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
出处:唐·李筌《太白阴经·祭风伯文》:“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 |
翻江搅海 | 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龙能喷云暧雾,播土扬沙。有巴山捎岭的手段,有翻江搅海的神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 | |
分风劈流 | 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 |
出处:《续孽海花》第四十二回:“燕公真爽快,真是分风劈流的话,我们就算决定了。” | |
分化瓦解 |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溃。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
出处:秦牧《湘阴热浪记》:“对于还有摇摆犹豫的小股土匪,则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们投降。” | |
伏虎降龙 |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岂不知俺赵匡胤是个打光棍的行手,凭你什么三头六臂,伏虎降龙的手段,若遇了俺时,须叫他走了进来,爬了出去。” | |
缚鸡之力 | 捆鸡的力量。比喻体弱无力。 |
出处:元·《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 | |
覆海移山 | 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
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 |
工力悉敌 |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官昭容》:“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 | |
攻无不克 | 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 |
孤立无援 |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 | |
孤立无助 |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 | |
孤掌难鸣 |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
出处:《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
孤注一掷 | 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
出处:《宋史·寇准传》:“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晋书·何无忌传》:“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樗蒲一掷百万。” | |
股肱之力 |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 |
鼓旗相当 | 两军对敌;对抗。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当”。 |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 |
鼓衰力尽 |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
瓜熟蒂落 |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 |
果熟蒂落 | 指果实成熟,果蒂自然脱落。也比喻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
出处:冰心《悼念茅公》:“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朵朵怒放的奇花,花褪残红后,结了硕大深红的果子,果熟蒂落,他们一个个地自己贡献出来。” | |
海沸波翻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马嘶喊山崩地裂。” | |
海沸河翻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
出处:清·洪昇《长生殿·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 |
海沸江翻 | 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
出处:明·无名氏《那吒三变》第四折:“怒时节海沸江翻,恼时节天昏地惨。” | |
海沸山崩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
海沸山裂 | 海水沸腾,山石崩裂。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亦作“海沸山摇”。 |
出处:明·张凤翼《红拂记·髯客海归》:“坐谈间早辨龙蛇,把袖里乾坤做梦里蝴蝶,狠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发,空跌双靴。” | |
海沸山摇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
出处:明·无名氏《那吒三变》第三折:“小圣啸起大风,刮的来天昏地暗,海沸山摇。” | |
河出伏流 | 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
出处:语出《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 | |
鸿渐之翼 | 鸿鹄凭借羽翼而高飞远行,因以之比喻大才;高才。 |
出处:《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颜师古注引李奇曰:“渐,进也,鸿一举而进千里者,羽翼之材也。弘等皆以大材初为俗所薄,若燕爵不知鸿志也。” | |
厚积薄发 |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
呼风唤雨 |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 |
出处:宋·孙觌《罨溪行》:“罨画溪头乌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 |
回山倒海 |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
出处:《魏书·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 |
回山转海 |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
出处: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 |
回天乏术 |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乏术:缺少方法。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
出处:清·冯起凤《昔柳摭谈·秋风自悼》:“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 | |
回天无力 |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
出处:清·冯起凤《昔柳摭谈·秋风自悼》:“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 | |
回天之力 | 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
出处:《魏书·帝纪篇末史臣总论》:“佞阉处当轴之权,婢媪擅回天之力,卖官鬻狱,乱政淫刑。”《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 |
计尽力穷 | 穷: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
出处:《周书·韦孝宽传》:“齐人历年赴救,丧败而反,内离外叛,计尽力穷。” | |
计穷力极 | 计谋、力量都用尽了。同“计穷力竭”。 |
出处:明·冯梦龙《情史类略·东御史妓》:“妓曰:‘然则君将何往?’东谓:‘计穷力极,终还家,功名事终直之耳。’” | |
计穷力竭 | 穷、竭: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
出处:南朝·梁·萧绎《驰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晋熙附义,计穷力屈,反杀后主。” | |
计穷力尽 | 计:计策;穷、屈:尽,竭。计策、力量都用完了。 |
出处:南朝·梁·萧绎《驰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晋熙附义,计穷力屈,反杀后主。” | |
计穷力诎 | 计策、力量都用完了。见“计穷力屈”。 |
出处:明·鹿善继《请发帑疏》:“臣今日之请,非但司辽饷言辽饷,实在新库言新库,计穷力诎,不得不出于此。” | |
计穷力屈 | 计:计策;穷、屈:尽,竭。计策、力量都用完了。 |
出处:南朝·梁·萧绎《驰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晋熙附义,计穷力屈,反杀后主。” | |
驾轻就熟 | 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
出处:唐·韩愈《关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 |
假力于人 |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
出处:《列子·汤问》:“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 | |
见多识广 | 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 |
江翻海倒 |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
江翻海沸 | 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
江翻海搅 |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
江翻海扰 | 犹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
出处:清·无名氏《陆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扰,鼠偷狗盗,大劫何日了?” | |
降妖捉怪 | 原指有法术的人可以降伏妖精,捉拿鬼怪。后比喻以强大的力量战胜凶恶的敌人。 |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马神仙骑龙升天》:“闻说叶天师惯会降妖捉怪,明日便张天师吃鬼迷也。” | |
搅海翻江 | 搅:搅拌;翻:翻腾。江海翻腾。比喻声势或力量很大。 |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他那里撼岭巴山,搅海翻江,倒树摧崖。” | |
街谈巷说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出处:《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 |
街谈巷谚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街谈巷议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威否。” | |
街谈巷语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
街谭巷议 |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
出处:唐·丘光庭《兼明书·杂说·日远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其道大德尊,岂与小儿街谭巷议乎又六合之外,非关教化者,仲尼弃而不论,故子路问事鬼神与死,皆不答也。” | |
竭尽全力 |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
出处:《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 |
竭尽心力 |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
出处:《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 |
竭智尽力 | 用尽智慧和力量。 |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臣虽尽力竭智,死不复见于王矣。” | |
借风使船 | 风向哪里吹,船往哪里行。比喻凭借别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今见金桂所为,先已开了端,他便乐得借风使船,先弄薛昨蝌到手,不怕金桂不依。” | |
金石可开 | 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同“金石为开”。 |
出处:沙汀《范老老师》:“他更是从容不迫,把所有足以证明内战之会停止的种种论据罗列出来,融会在一种金石可开的信心里面。” | |
金石为开 | 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 |
尽力而为 | 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
胫大于股 | 犹言本小末大。旧时喻臣下的力量大于君上。 |
九鼎大吕 | 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
拘神遣将 | 拘:拘使。指力量无穷。神通广大,能指挥天兵天将。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芳官竟是个狐狸精变的,就是会拘神遣将的符咒也没有这么快。” | |
举世无敌 | 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
出处: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他们认为是‘异常强大’的,‘举世无敌’的。” | |
涓埃之力 | 比喻微小的力量。 |
口壅若川 | 比喻禁舆论之害。 |
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
枯木朽株 | 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
出处: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树功而不忘。” | |
老马识途 |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
老于世故 | 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
出处:唐·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 |
力不从心 |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
出处:《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 |
力不能及 | 力量达不到。 |
出处:元·无名氏《武王伐纣平话》卷下:“一城百姓见城自摧破,自来搜捉纣王,纣王见兵势甚大,力不能及。” | |
力不能支 | 力量不能支撑。 |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94215440.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力量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