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认为的成语 关于认为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认为的成语105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想当然 |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 |
白虹贯日 |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 |
杯弓蛇影 |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 |
鄙于不屑 |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
璧合珠连 | ①指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古人认为是一种显示祥瑞的天象。②比喻众美毕集,相得益彰。 |
出处: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义》:“然则皇王受命,天地兴符,仰观则璧合珠连,俯察则银黄玉紫。” | |
不可一世 | 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卷十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 | |
不生不灭 | 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 |
出处:晋·王巾《头陁寺碑文》:“仰苍苍之色者,不足知其远近;况视听之外,若存若亡,心行之表,不生不灭者哉。” | |
不屑教诲 | 认为不值得教训。 |
不屑一顾 |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
出处:明·方孝儒《送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 |
不以为耻 | 不认为是可耻的。指不知羞耻。 |
出处:《邓析子·转辞》:“今墨劓不以为耻,斯民所以乱多治少也。” | |
不以为然 |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
出处: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 |
蝉腹龟肠 | 古人认为蝉只须饮露,乌龟只要喝水。比喻饥饿之极。 |
出处:《南史·檀珪传》:“珪诉虔求禄不得,与僧虔书曰:‘蝉腹龟蛇,为日已久’” | |
尺寸可取 | 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 |
出入人罪 | 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
出处:《唐律·断狱》:“即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 | |
刍荛之见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 |
得意之作 | 指自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 |
出处:曹靖华《哪有闲情话年月》:“作者仿佛要为我开小型展览会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陈列在我面前了。” | |
东箭南金 | 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都认为是上品。比喻可宝贵的人才。 |
出处:《晋书·虞潭顾众传·赞》:“顾实南金,虞惟东箭。” | |
独行其是 | 是:对的。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
恶紫夺朱 | 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
出处:《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
耳视目听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出处:《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 |
二分明月 | 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
出处:唐·徐凝《忆扬州》诗:“萧娘脸上难生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
非昔是今 | 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 |
出处:《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 |
夫倡妇随 | 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同“夫唱妇随”。 |
出处:语出《关尹子·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唱,一本作“倡”。 | |
夫唱妇随 | 随:附和。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 |
出处:《关尹子·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倡,妇者随。” | |
负土成坟 | 背土筑坟。古代认为是一种孝义的行为。 |
出处:《后汉书·醒荣传》:“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 | |
各行其是 | 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
出处:《庄子·徐无鬼》:“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 | |
贵人贱己 |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表示谦虚。 |
出处:《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 |
鸿蒙初辟 | 鸿蒙: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浑沌的元气。开天辟地。指刚刚开始出现人类世界。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太上君开天经》:“太初始分别天地清浊,剖判涬溟鸿蒙。” | |
化枭为鸠 | 比喻变凶险为平安。枭即猫头鹰,旧时认为是凶鸟,鸠是吉祥之鸟。 |
黄道吉日 | 迷信的人认为可以办事的吉利日子。 |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今日是皇道吉日,满朝众公卿都在银台门,敦请太师入朝授禅。” | |
祸福有命 | 旧时迷信认为,灾祸与幸福都有一定的气数,都是命中注定的。 |
箕风毕雨 | 箕、毕:均为星名。古时认为月亮经过箕星时风多,经过毕星时雨多。原比喻人民的好恶不一样。后用于称赞为政体恤民情。 |
出处:《尚书·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 | |
吉人天相 | 吉人:善人;相:帮助,保佑。迷信的人认为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多用作对别人的患病或遇到困难、不幸的安慰话。 |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又《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 | |
见性成佛 |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 |
借尸还魂 | 迷信者认为,人死后可将灵魂附于他人尸体而复活。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
出处: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 |
九洲四海 |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
出处: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
君辱臣死 |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
出处:《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 |
礼义廉耻 |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
出处:《管子·牧民》:“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 |
立地成佛 | 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法嗣》:“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
连理之木 | 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
出处:《晋书·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 |
六神不安 |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 | |
六神无主 |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
出处:汉·张衡《髑髅赋》:“五内皆还,六神皆复。”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 |
炉火纯青 | 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
出处:唐·孙思邈《四言诗》:“洪炉烈火,洪焰翕赫;烟示及黔,焰不假碧。” | |
吕武操莽 | 吕雉、武则天、曹操、王莽的合称。旧时都被认为是以阴谋手段篡夺君位的野心家。因以之指窃取政权的国贼。 |
出处:梁启超《复金山中华会馆书》:“即不爱皇,即不爱国,亦当爱身家,其忍听吕武操莽为我写卖奴契也?” | |
落魄不偶 | 古代一种迷信观念,认为偶数好,奇数不好。落魄:倒霉、潦倒;不偶:运气不好。 |
梦幻泡影 |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
鸣雁直木 | 古人认为雁随阳而处,木随阳而直。比喻良才。 |
命中注定 | 迷信的人认为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运预先决定的,人力无法挽回。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这是我命中注定,该做他家的女婿。” | |
莫予毒也 |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 |
莫余毒也 |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 |
牛溲马勃 | 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则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 |
普度众生 |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 |
普济群生 |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
普济众生 |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
齐东野语 |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
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 |
穷而后工 |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
出处: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
全受全归 | 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 |
出处:《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 | |
认贼为子 | 佛家语,比喻错将妄想认为真实。 |
出处:《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 |
认贼作子 | 佛家语,比喻错将妄想认为真实。同“认贼为子”。 |
出处: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有一等颠倒丧志,投东觅西,失却眼前至宝,这便是认贼作子。” | |
山崩川竭 | 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亦作“山崩水竭”。 |
山崩水竭 | 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同“山崩川竭”。 |
上智下愚 |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
虱多不痒 | 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
是古非今 |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汉书·元帝纪》:“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 |
是是非非 |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
出处:《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 |
桃弧棘矢 | 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认为可辟邪。 |
出处:《左传·昭公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灾。” | |
天缘凑合 | 天缘:自然的机缘。旧时认为男女结成夫妻是天意所配合。也指事属巧合。 |
出处: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四折:“这婚姻是天缘凑合。” | |
恬不为怪 | 恬:安然;为:认为。指看到不合理的事物,毫不觉得奇怪。 |
出处:《汉书·贾谊传》:“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 |
唯我独尊 | 原为佛家语,称颂释迦牟尼最高贵、最伟大。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 |
唯吾独尊 | 原为佛家语,称颂释迦牟尼最高贵、最伟大。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同“唯我独尊”。 |
乌烟瘴气 | 乌烟:黑烟;瘴气: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
出处: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 |
无私有意 | 自己虽无私心,别人则将认为有意。意为要避嫌疑。 |
无中生有 |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
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
祥云瑞气 | 旧时认为天上彩色的云气为吉祥的征兆,故称祥云瑞气。亦作“祥云瑞彩”。 |
小受大走 |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 |
兴观群怨 | 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
出处:《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
行己有耻 |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
雄鸡夜鸣 | 古代认为雄鸡夜鸣为异常现象,预兆战事。 |
羞与为伍 | 羞:感到羞耻;与:跟;为伍:作伙伴。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认为是可耻的事。 |
出处:《史记·淮队侯列传》:“生乃与哙等为伍。”《后汉书·党锢传》:“逮桓灵之间,主政荒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 |
扬名四海 |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
摇头晃脑 |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
出处:鲁迅《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 |
因果报应 |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出处:《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 |
冤冤相报 | 冤:冤仇;报:报复,报应。佛家语,认为冤仇总会有报应。 |
出处: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谁知苍天有眼,偏争他来早来迟,到今日冤冤相报,解愁眉顿作欢眉。” | |
在劫难逃 | 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 |
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在劫难逃’,于是形成了绝对的敌对。” | |
债多不愁 | 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一:“中政府不遑后顾,但管目前,随他如何进行,总教借款有着,便好偷安旦夕,得过且过,债多不愁。” | |
真龙天子 | 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以为皇帝的代称。 |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她想,既然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真龙天子已经出世,说不定这真龙天子就是李闯王。” | |
自命不凡 | 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
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 |
自命清高 | 命:认为。自以自为清高。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还自命清高,反说富贵的是俗人。” | |
自行其是 |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
出处: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四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不注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 | |
自寻短见 | 短见:本指见识短浅,引申为自杀。自己认为无法活下去而寻死。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人家并没有威胁他,是他自寻短见。” | |
邦以民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
十八层地狱 |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 |
一棍子打死 |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
出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而是扩大矛盾的办法。” | |
天机不可泄漏 | 旧时迷信认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却不能泄漏。也指涉及机密的事,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 | |
天机不可泄露 | 旧时迷信认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却不能泄露。也指涉及机密的事,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同“天机不可泄漏”。 |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那时老先生尚不曾高发,天机不可泄露,所以晚生就预先回避了。” |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
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
高不成,低不就 | 高而合意的,做不到或得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肯做或不肯要(多指选择工作或配偶)。 |
出处:宋·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 |
冒天下之大不韪 | 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 |
这山望着那山高 | 爬上这一卒山,觉得那一座山更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
出处:清·李光庭《乡万解颐·地部》:“若这山看着那山高,畔援歆羡之词也。” |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
出处:汉·班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 |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 弊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
出处:汉·班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弊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 |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 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
出处:宋·欧阳修《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宋·赵汝鐩《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 |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
出处: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 |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79215134.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认为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