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态度的成语 关于态度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态度的成语303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哀矜惩创 | 哀矜:怜悯。怜悯又惩罚 |
出处:宋·苏轼《刑赏忠孝之至论》:“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 |
哀死事生 | 哀:哀痛;事:侍奉。哀恸死者,侍奉生者 |
出处:西汉·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 |
蔼然可亲 | 蔼然:对人和善的样子。形容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 |
出处: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 |
爱憎分明 |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
出处:陈若曦《耿尔在北京》:“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爱憎分明、坚强独立的小睛会怕人‘闲话’。” | |
暧昧不明 | 暧昧:含糊,不清楚。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形容态度不明朗,关系不鲜明。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侠肠,埋没得暧昧不明,我安龙媒真真的愧悔无地!” | |
昂然而入 |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 |
昂然直入 |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 | |
昂首天外 | 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
出处:清·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 |
昂头阔步 | 昂:仰,高抬。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备发或态度傲慢。参见“昂首阔步”。 |
出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他们昂头阔步,带着一种藐视中国人不屑与中国人为伍的神气,总引起我心里的愤愤不平。” | |
昂头天外 | 昂:抬起。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他们昂头天外,评论之后,不知那里去了。” | |
傲慢不逊 |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乐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不逊。” | |
傲慢少礼 |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
出处:《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 |
傲慢无礼 |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
出处:《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 |
傲睨万物 | 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
出处:宋·黄庭坚《豫章文集·卷二十六·跋俞秀老清老诗颂》:“清老往与余共学于涟水,其傲睨万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哀”。 | |
傲睨一切 | 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
出处:宋·黄庭坚《豫章文集·卷二十六·跋俞秀老清老诗颂》:“清老往与余共学于涟水,其傲睨万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哀”。 | |
傲睨一世 | 睨:斜视。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 |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四:“便有傲睨一世,污浊朝廷之意。”宋·高斯得《耻堂存稿·留赵给事奏札》:“但其再来,遂负虚骄之气,傲睨一世,自以人莫能及。” | |
傲贤慢士 |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 |
懊悔无及 | 后悔已来不及了。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 |
霸王风月 | 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今主上催花,与众不同,纯用火攻,可谓“霸王风月”了。” | |
傍观冷眼 | 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瞧着。 |
出处:《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 | |
傍若无人 | 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
出处:《后汉书·延笃传》:“虽渐离击筑,傍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暴雨。” | |
必恭必敬 | 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
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 |
毕恭毕敬 |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
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五:“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 | |
避世绝俗 |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
出处:《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 |
不瞅不睬 |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偢不倸。” | |
不动声色 | 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
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 |
不分轩轾 | 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 |
不敢苟同 | 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意。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
出处: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 |
不苟言笑 |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
出处:《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 |
不好意思 |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
不慌不忙 |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
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 |
不骄不躁 | 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 |
不冷不热 |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 |
不凉不酸 | 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
不忙不暴 | 态度纵容,不忙乱,不急躁。 |
出处:《董西厢》卷二:“不紧不慌,不惊不怕,不忙不暴。” | |
不瘟不火 |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
不屑毁誉 |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态度;毁誉:毁谤和赞誉。指不值得理睬别人的毁谤或赞誉。 |
出处:《后汉书·马廖传》:“尽心纳忠,不屑毁誉。” | |
不以为意 |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 |
不阴不阳 | 比喻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 |
出处:清·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十四回:“这样的不阴不阳,教我怎么好呢?” | |
不置可否 | 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 |
长揖不拜 | 揖、拜:旧时的拱手、磕头礼。对长者或尊者只弯腰行拱手礼,不跪拜磕头。旧时指相见时态度不恭,为人高傲。 |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长揖不拜。” | |
沉声静气 | 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
出处:冰心《到青龙桥去》:“他沉声静气的问:‘你是那里的,要往那里去?’” | |
沉吟不语 |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万选听了,沉吟不语。” | |
诚惶诚恐 |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
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
乘风转舵 | 比喻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
出处:邹韬奋《萍踪忆语》二一:“投机主义蜊是最善于乘风转舵的。” | |
宠辱皆忘 |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
出处殊涂 |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亦作“出处殊途”。 |
出处殊途 |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八:“出处殊途,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 | |
处之泰然 |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 |
春风和气 |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
出处: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 |
绰绰有裕 | 绰绰:宽裕舒缓的样子;裕:宽绰,宽缓。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
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 |
绰有余裕 | 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 |
从容不迫 |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 |
从容应对 | 从容:舒缓,悠然。不慌不忙地应付答对。 |
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 |
从容自若 |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 |
踧踖不安 | 恭敬而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宝玉因贾政在坐,早已踧踖不安。” | |
打击报复 | 打击:攻击。用敌对的态度回击对方。 |
出处:《人民日报》1988.12.31:“披露了我们向上级反映我店截留利润六十五万元的问题后,遭受打击报复的一些真相。” | |
大大落落 | 形容态度大方。亦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
出处:李准《两代人》三:“不能大大落落的,一定得认真负责,多向支部汇报,争取帮助。” | |
大模大样 | 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
出处: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三出:“又见他烈烈轰轰,呼呼喝喝,大模大样,前遮后拥,把那街上闲人尽打开。” | |
待理不理 | 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 |
淡然处之 | 淡然:不经心,不在意;处:处理,对待。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 |
低眉垂眼 | 低着头,垂着眼。形容害羞的样子。 |
出处:清·陶贞怀《天雨花》第四回:“桂香袖手床沿坐,低眉垂眼做新人。” | |
低三下四 |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 | |
低声下气 | 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更瘦小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 | |
吊儿郎当 | 形容仪容不整,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或不认真。 |
吊尔郎当 | 形容仪容不整,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或不认真。 |
掉以轻心 | 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 |
东扭西捏 | 扭捏作态,不爽快。 |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及至准算与他,又要减你的价钱,准算过,便有几两赢余,要他找绝,他又东扭西捏,朝三暮四,没有得爽利与你。” | |
冬日可爱 | 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
出处:《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 |
冬日夏云 |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
出处: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改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 |
多闻阙疑 | 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 |
恶声恶气 | 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
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思懿:(半天在抑压着自己的愠怒,现在不免颜色难看,恶声恶气地)去,要你去干什么?” | |
尔雅温文 | 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
出处: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生得眉清目秀,尔雅温文,且又性情蕴藉,聪颖过人。” | |
反眼不识 | 反:翻转。翻脸不认人。形容改变态度,对人冷漠无情。 |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 |
方寸不乱 | 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 |
出处: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 |
飞蓬随风 | 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态度随着情势而转变。 |
出处:《后汉书·明帝纪》:“飞蓬随风,微子所叹。” | |
改过不吝 | 吝:可惜。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 |
出处:《尚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言能纳谏也。” | |
改弦易调 | 犹改张易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出处:《隋书·梁彥光传》:“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 |
改辕易辙 | 辕:车辕;辙:车走过的痕迹,借指道路。改变车辕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
出处: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张秦》:“其初改辕易辙,如枯弦敝轸,虽成声而跌宕不满人耳;少焉遂使师旷忘味,钟期改容也。” | |
改张易调 |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出处:《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正是匡矫末俗,改张易调之时,而犹当竭已罢之人,营无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无用之费,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
甘贫乐道 |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
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不仰慕之。” | |
高步阔视 | 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同“高视阔步”。 |
出处:清·袁枚《新齐谐·冷秋江》:“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阔视,持大扇击手作拍板,口唱《大江东》,于于然来。群鬼尽散。” | |
高视阔步 |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 |
出处:《隋书·卢思道传》:“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 | |
更弦改辙 |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同“更弦易辙”。 |
出处:明·宋濂《谕安南国诏》:“揆于大义,必讨无赦。如或更弦改辙,择日臤亲贤命而立之,庶几可赎前罪。” | |
更弦易辙 |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
出处:《明史·潘埙传》:“今春秋已盛,更弦易辙,此其时也。” | |
规言矩步 | 比喻言行谨慎,合乎法度。 |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曩以汝为古君子,故任汝放诞,未敢侮汝。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 |
诡秘莫测 | 诡秘:神秘不可知;莫测:无法捉摸。指人的行为态度神秘难以揣测。 |
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和实之读邸报之一》:“鬼谷纵横舌,终南诡秘踪。” | |
贵贱无二 | 对高贵和卑贱的人态度一样。 |
出处:周·吕尚《金匮》:“敬遇宾客,贵贱无二。” | |
好声好气 | 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
和蔼近人 |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
出处: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 |
和蔼可亲 |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
出处: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 |
和光同尘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
横蛮无理 |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
出处: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第十三章“余新江望着眼前这个横蛮无理,惯于装腔作势的敌人,气愤地握紧了拳头。” | |
横眉瞪目 | 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同“横眉努目”。 |
出处:南宁《检验工叶英》:“[废品]好像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横眉瞪目地指责自己的主人。” | |
横眉瞪眼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出处:《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徐泰吉找死》:“一个太平军冲到他身边,他以为是他的部下,还横眉瞪眼的叫:‘打、打、打!’” | |
横眉立目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出处: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 |
横眉立眼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二四章:“白占魁横眉立眼,凶狠狠地要去赶车。” | |
横眉努目 | 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出处: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卷十引陈裕诗:“横眉努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供养弄蛇人。”努,一本作“怒”。 | |
横眉怒视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出处:师飙等《金戈铁马少年时》第五章;“辛弃疾、贾瑞、飞烟、金福仗剑立于帐口,一个个横眉怒视,杀气逼人。” | |
横眉竖眼 |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出处: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来了长安一个半月,在我面前,总看见你横眉竖眼,满脸的怨气。” | |
回天转地 | 犹言旋转乾坤。比喻改变君王的情绪或态度。 |
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刚正》:“挟山超海之力,望此犹轻;回天转地之威,方斯更烈。” | |
回心转意 |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 |
畸轻畸重 | 畸:偏。有时偏轻,有时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 |
出处:宋·黄六鸿《福惠全书》:“丁与粮无畸轻畸重之弊。” | |
畸重畸轻 | 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同“畸轻畸重”。 |
出处: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编审余论》:“丁与粮,无畸重畸轻之弊。” | |
假眉三道 | 方言。装模作样。 |
矫揉造作 | 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
出处:《周易·说卦》:“坎,为矫揉,为引轮。” | |
矫时慢物 | 矫时:矫正时俗。慢,傲慢。指对现实不满,态度傲慢。 |
出处:《后汉书·弥衡传》:“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 |
谨小慎微 | 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 |
谨言慎行 | 谨、慎:小心,慎重。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
出处:《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 |
敬小慎微 | 敬:谨慎小心;小、微:指细小、不起眼的东西。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 |
局促不安 |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 |
举棋若定 |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
出处: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 |
拒人千里 | 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 |
绝裾而去 |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 | |
绝裙而去 |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
看破红尘 |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
抗颜为师 |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
宽以待人 | 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 |
浪蝶游蜂 | 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男子。 |
出处:明·高濂《玉簪记·姑阻》:“我若做浪蝶游蜂,老天呵,须教是裾马襟牛。” | |
老成持重 |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 |
出处:《汉书·韦元成传》:“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宋史·种师中传》:“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76415061.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态度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