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化的成语 关于文化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文化的成语50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一字师 |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 |
白首北面 |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 |
百年树人 |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
百世之师 |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
不堪造就 | 指没有培养前途。 |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 |
不识之无 |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 |
传道受业 |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读书种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 |
附庸风雅 |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 |
古为今用 |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横僿不文 | 僿,粗鄙。粗鄙没有文化。 |
出处: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当太平之世,地地相等,无有都会、乡邑之殊……无据乱世,学校全聚京都,而乡邑则皆横僿不文之俗。” | |
黄金时代 | 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
出处:谢觉哉《青年人怎样锻炼自己》:“人从十五岁至三十岁,是黄金时代。” | |
教无常师 |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 |
口传心授 |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 |
老师宿儒 |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
能写会算 | 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
能者为师 |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
欧风美雨 | ①比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②比喻欧美的侵略。 |
欧风墨雨 |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
出处:各生《利用中国之政教论》:“欧风墨雨,凓摇吾室家者,旦夕且至矣,而何暇于从容立宪为?” | |
琴棋书画 |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 |
青出于蓝 |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青过于蓝 |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 |
孺子可教 | 指年轻人可培养。 |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
师道尊严 |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
师严道尊 |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
识文断字 | 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 |
识字知书 | 指有文化知识。 |
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 |
授业解惑 |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
斯文扫地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出处:《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 |
桃李之教 | 指老师的教诲。 |
推陈出新 | 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 |
未识一丁 | 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
无师自通 |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誇。” | |
胸无点墨 |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
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某家本殷实,父母以独子故,甚爱之,读书十年,胸无点墨。” | |
学如穿井 |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
学无常师 |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
雅俗共赏 |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
出处: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 |
言传身教 |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
洋为中用 |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
一穷二白 | 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
出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十:“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 |
一字之师 |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 |
衣钵相传 |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 |
用夏变夷 |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 |
知书达礼 |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 |
尊师重道 |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 |
名师出高徒 |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
桃李遍天下 |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
桃李满天下 |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71414933.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文化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