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章的成语 关于文章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文章的成语367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掉书袋 |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
出处:《南唐书·彭利用传》:“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 |
聱牙佶屈 | 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 |
聱牙戟口 | 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
出处:《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 |
聱牙诘曲 |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出处:清·郑相如《汉林四传·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 | |
鳌掷鲸呿 | 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同“鳌掷鲸吞”。 |
出处:清·宋荦《漫堂说诗》三:“至于杜之海涵地负,韩之鳌掷鲸呿,尚有所未逮。” | |
鳌掷鲸吞 | 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亦作“鳌掷鲸呿”。 |
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龙浮马负之图,已曾抉奥运会;鳌掷鲸吞之句,无不深研。” | |
白话八股 | 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
出处:鲁迅《南腔北调·“论语一年”》:“ 说是《论语》办到一年了,语堂先生命令我做文章。这实在好像出了‘《学而》一章’的题目,叫我做一篇白话八股一样。” | |
班马文章 |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 | |
蚌病成珠 |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 |
蚌病生珠 |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同“蚌病成珠”。 |
出处:高燮《题蔡哲夫所绘沈孝则〈冰雪庐图〉即步哲夫韵》:“嗟哉蚌病乃生珠,诗渐可读消雄图。” | |
笔大如椽 |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出处:《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 |
笔酣墨饱 |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 |
笔墨官司 | 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
出处:清·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 |
笔头生花 |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 |
笔下生花 |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 |
鄙俚浅陋 | 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 |
出处:宋·王傥《唐语林·政事上》卷一:“上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对皆鄙俚。” | |
璧坐玑驰 | 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
表面文章 |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
炳炳烺烺 | 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 |
波澜老成 |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
出处: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 |
博士买驴 |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 |
不蔓不支 | 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
出处:欧阳予倩《谈昆剧(十五贯)和(长生殿)的演出》:“现在台上演的把熊友惠和侯三姑的一般情节删去,只留熊友兰与苏戍娟的一条线,干干净净八场戏,不蔓不支,我以为异常好。” | |
不蔓不枝 | 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不忍卒读 |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
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 |
不易一字 |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
出处:宋·欧阳修《新唐书·文艺传上》:“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 |
才高七步 | 形容才思敏捷。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
彩笔生花 | 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 |
出处:元·汤式《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处有,彩笔生花梦境熟。” | |
操翰成章 | 翰:鸟毛,借指毛笔。拿起笔来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有文才。 |
出处:《三国志·魏书·徐幹传》:“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幹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 | |
禅世雕龙 | 指文章世代相传。 |
出处:《后汉书·崔骃传赞》:“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 |
缠绵悱恻 | 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
出处:晋·潘岳《寡妇赋》:“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 | |
长篇大论 | 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原稿在哪里?倒要细细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 | |
长篇大套 | 大段的议论、言论或长篇的文章。 |
出处:《红楼梦》第七回:“见王夫人正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 | |
徜徉恣肆 | 形容文章挥洒自如,气势豪放。 |
出处:宋·曾巩《祭王平甫文》:“至若操纸为文,落笔千字,徜徉恣肆,如不楞穷。” | |
朝成暮徧 | 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 |
朝成暮遍 | 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 |
出处:《南史·刘孝绰传》:“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时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诵传写,流闻河朔,亭苑柱壁莫不题之。” | |
朝华夕秀 | 比喻有新意的文章。 |
出处:晋·陆机《文赋》:“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 |
沉博绝丽 | 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
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 |
承上启下 |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
出处: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 |
舂容大雅 | 指文章气度雍容,用辞典雅。 |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宋末文格猥琐,元末文格纤秾,故宋景濂诸公,力追韩欧,救以舂容大雅。” | |
出口成章 |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 |
出语成章 |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
出处: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 | |
词不逮理 |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
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 |
词不逮意 |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
出处:清·龙启瑞《覆唐子实书》:“嗣有四乡联团之议,曾泐数行奉达,仓卒中词不逮意。” | |
词约指明 | 言词简洁,旨意明确。 |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 |
辞不达义 | 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
出处: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 |
辞简义赅 |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
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 |
粗通文墨 | 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 |
粗制滥造 | 滥:过多,不加节制。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
出处:鲁迅《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现在粗制滥造的翻译,不是这班人干的,就是一些书贾的投机。” | |
蹙金结绣 | 形容文章精美,结构严密。 |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赵牧不知何人。大中、咸通中,斅李长吉为短歌,可谓蹙金结绣,而无痕迹。” | |
摧陷廓清 | 摧陷:摧毁;廓清:肃清。攻破敌阵,肃清残敌。比喻写文章打破陈规。 |
出处:唐·李汉《昌黎先生集序》:“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也。” | |
大笔如椽 |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出处:《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 |
大处落墨 | 落墨:落笔。原指画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手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 |
大处着墨 | 原指画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 |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手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 |
大含细入 | 原指文章的内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 |
出处: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 |
大块文章 | 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
大题小作 | 将磊韪写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问题当作小事情来处理。 |
出处:老舍《读〈套不住的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 |
大题小做 | 把大题目作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的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
出处:周作人《鬼的生长》:“但是千百年来已非一日,载籍浩如烟海,门外摸索,不得象尾,而且鬼界的问题似乎也多得很,尽够研究院里先生们一生的检讨,我这里只提出一个题目,即上面所说的鬼之生长,姑且大题小做,略陈管见,仁候明教。” | |
大有文章 | 指话语、文章、或已表露的现象之中,很有令人难以捉摸的意思或别的情况。 |
出处:清·无名氏《三侠五义》:“艾虎听了,暗暗思忖道:‘这话语之中大有文章。’” | |
大做文章 | 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
代人捉刀 | 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 |
淡而无味 |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 |
荡气回肠 | 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
倒背如流 |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
道德文章 |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
出处: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 |
等因奉此 | 等因:旧公文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
点金成铁 | 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真觉大师灵照》:“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 |
点金作铁 | 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同“点金成铁”。 |
出处:清·朱之瑜《答野传书》之八:“尊作遵命僭笔改窜奉上,仍恐点金作铁,贻笑后人耳。” | |
点睛之笔 |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
出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 |
点石成金 |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
出处:汉·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 |
点铁成金 | 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
出处: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
雕章绘句 | 指文章的词句刻意修饰。同“雕章镂句”。 |
出处:宋·蔡梦弼《草堂诗话》卷二:“陈无己云:学诗如学道,此岂寻常雕章绘句者之可拟哉。” | |
雕章镂句 | 指文章的词句刻意修饰。 |
出处:唐·白居易《议文章》:“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 | |
雕章琢句 | 象雕刻一样对文章的字句仔细斟酌修饰。 |
出处:清·赵翼《殴兆诗话》:“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不屑于雕章琢句。” | |
东抄西袭 | 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
出处:《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又会想法,把人家译就的西文书籍,东抄西袭,作为自己译的东文稿子,印出来,人家看得佩服。” | |
斗酒百篇 | 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
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 |
独出机杼 | 独:独特,特别;机杼: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
出处:《北史·祖莹传》:“作文须自出机杼,或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
短小精悍 |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
出处:《史记·游侠列传》:“解为人短小精悍。” | |
断编残简 | 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
出处:宋·黄庭坚《读书呈几复》:“身入群经作蠹鱼,断编残简伴闲居。” | |
断章截句 | 不顾上下文义,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弯曲原意。断、截:割裂。 |
出处:《宋史·选举志二》:“断章截句,破坏义理。” | |
断章取义 |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 |
断章取意 |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同“断章取义”。 |
对客挥毫 | 比喻文思敏捷。毫,毛笔。 |
出处:宋·黄庭坚《病起荆江即事》诗之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 |
多言繁称 | 讲话或写文章,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多指文风浮华不实。 |
出处:《韩非子·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 |
掇拾章句 | 掇:拾取。摘取别人文章的句子。指东摘西抄地拼凑文章。 |
发人深思 |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
出处:唐·刘禹锡《柳花词三进首(其二)》:“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 |
繁华损枝 | 华:花。繁盛的花朵有损于花枝。比喻文采太华丽,将损及文章内容。 |
反面文章 | 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诗》:巨屦扬矣,于彼高冈;大足光矣,于彼馨香。’春辉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带贬,反面文章,含蓄无穷,颇有风人之旨。’” | |
泛滥成灾 |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 |
放言遣辞 |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
出处: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 |
斐然成章 | 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 |
废话连篇 | 形容文章或言谈中不必要的废话太多。 |
分章析句 | 指雕琢推敲文章。 |
出处:宋·陆游《谢参政启》:“至拙无能,下愚不肖,分章析句于蓬枢瓮牖之下。” | |
风流蕴藉 | 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
出处:《北齐书·王昕传》:“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蕴藉,世号王氏九龙。” | |
锋发韵流 | 指文章笔锋犀利,情韵欲流。 |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 |
黼黻文章 |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
出处:《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 |
纲举目张 |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
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 |
高义薄云 |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 |
出处:《宋书·谢灵运传论》:“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 |
格高意远 | 指文章的格调高雅,含意深远。 |
出处:宋·王禹偁《送丁谓序》:“去年得富春生孙何文数十篇,格高意远,大得六经旨趣。” | |
狗屁不通 | 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 |
鼓衰力尽 |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
故作高深 |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
官样文章 | 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
出处:宋·吴处厚《青箱杂记·文章官样》:“王安国曰:‘文章格调须是官样。’” | |
韩潮苏海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
出处:清·杨毓辉《〈盛世危言〉跋》:“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直兼乎韩潮苏海,则不啻读《经世文编》焉。” | |
韩海苏潮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
出处:清·俞樾《茶香室从钞》卷八:“国朝萧墨《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 |
闳中肆外 | 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 |
花团锦簇 | 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自余是什么亲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若无恁么事,饶你攒花簇锦,亦无用处。” | |
华星秋月 | 如秋月那样清澈明朗,像星星那样闪闪发光。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
画龙点睛 |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 |
回肠荡气 | 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
回肠伤气 | 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 |
浑然一体 |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
出处:《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 |
混然一体 |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
出处:《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 |
机杼一家 | 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 |
出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生活焉?” | |
积简充栋 | 书简堆积,充塞屋子。形容文章极多。 |
出处:清·方苞《万年宝历颂》:“窃惟我皇上盛德崇功,嘉言善政,虽积简充栋,未能殚尽。” | |
佶屈聱牙 | 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 |
瘠义肥辞 | 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 |
颊上三毫 |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同“颊上三毛”。 |
颊上三毛 |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 |
颊上添毫 | 颊:面颊;毫:毫毛。给人画像时在脸上添上几根毫毛。比喻文章经润色后更加精采。 |
出处:《晋书·顾恺之传》:“尝图裴楷橡,颊上夹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 |
艰深晦涩 | 艰深:文辞深奥难懂;晦涩:意义隐晦,不顺口。形容笔调深僻、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 |
出处: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故分章办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览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上》:“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弗没传也。”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71114926.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文章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