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语言的成语 关于语言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语言的成语139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迷魂汤 | 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 |
出处:《全元散曲·点绛唇·赠妓》:“使了些巧心机,那里有真情实意。迷魂汤滋味美,纸汤瓶热火猥。” | |
笨嘴笨舌 | 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 |
笨嘴拙舌 |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
出处:杨朔《石油城》:“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 |
璧坐玑驰 | 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
辨如悬河 |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
出处: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 |
辨若悬河 |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
出处: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 |
不堪言状 | 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做官的未必都是那一班人,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竟有不堪言状的。” | |
不可名状 |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
出处:《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 |
插科打诨 | 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报告戏情》:“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 |
插科使砌 | 砌,拼凑;捏造。指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 |
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苦会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满堂中。” | |
长篇大论 | 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原稿在哪里?倒要细细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 | |
长篇大套 | 大段的议论、言论或长篇的文章。 |
出处:《红楼梦》第七回:“见王夫人正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 | |
出口成章 |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 |
出语成章 |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
出处: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 | |
词不达意 | 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 |
词严义正 |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
出处: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 |
词言义正 |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
词约指明 | 言词简洁,旨意明确。 |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 |
辞简义赅 |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
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 |
辞严义正 |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
撮科打哄 | 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
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漫遣》:“自家扬州城中有名的一个溜二便是。一生浪荡,半世风流。但是晦气的人家,便请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与他钻懒帮闲。” | |
撮科打閧 | 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閧,同“哄”,喧闹。 |
打诨插科 | 诨:诙谐逗趣的话。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同“插科打诨”。 |
大辩若讷 |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
顿口拙腮 |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回:“好妹妹,我是顿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 |
恶语伤人 | 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
恶语相加 | 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
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动辄恶语相加,痛施体罚。” | |
恶语中伤 | 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 |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
发科打诨 | 以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引人发笑。 |
出处: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 |
发聋振聩 |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
发蒙振聩 | 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
发人深思 |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
出处:唐·刘禹锡《柳花词三进首(其二)》:“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 |
风趣横生 | 形容十分幽默、诙谐。 |
出处:《清史稿·高其佩传》:“尤善指画,尝画黄初平叱石成羊,或已成羊而起立,或将成而未起,或半成而未离为石,风趣横生。” | |
风言醋语 |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 |
膏唇拭舌 | 膏:用油脂涂抹;拭:擦去。用膏涂嘴唇,用布巾揩舌头。形容用尽语言之所能以打动人心。 |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 |
好语如珠 | 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
出处:宋·苏轼《次韵答子由》诗:“好语如珠串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 |
好语似珠 | 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
出处:宋·苏轼《次韵答子由》:“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 |
会道能说 | 形容很会讲话。同“能说会道”。 |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 |
瘠义肥辞 | 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 |
简截了当 | 指语言、文字简明,清楚,直截了当。 |
出处:朱自清《论通俗化》:“描写差不多没有,偶然有,也只就那农村生活里取喻,简截了当。” | |
简要不烦 | 简明扼要,不烦琐累赘。 |
简要清通 | 指处事简练扼要,明白通达。 |
出处: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吏部郎阙,文帝问其人于锺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 |
简约详核 | 指简要翔实。 |
出处:清·王韬《瓮牗馀谈·西儒实学》:“言舆地形质之学,则有慕维廉之《地理全志》上下编,上编纪实载时事,析论情势,尤简约详核称焉。” | |
诘屈磝碻 | 形容语言生硬难懂。 |
出处: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是岁首士以江西优人来,登场歌舞,皆诘屈磝碻,不可听。” | |
金声掷地 | 指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
警愦觉聋 |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出处: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 |
靖言庸回 |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同“靖言庸违”。 |
靖谮庸回 |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口是行非。同“靖言庸回”。 |
出处:《左传·文公十八年》:“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杜预注:“靖,安也;庸,用也;回,邪也。” | |
静言庸违 |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
空洞无物 | 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 |
口快心直 | 有啥说啥,想啥说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云姑娘,你如今长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 |
口如悬河 |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
出处: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 |
口若悬河 | 若:好象;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 |
口似悬河 |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 |
乐不可言 | 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
出处:战国·楚·屈原《大招》:“魂乎归徕,乐不可言只。” | |
冷嘲热讽 | 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
出处:清·袁枚《牍外余言》:“楚公子围为虢之会,其时子围篡国之状,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 |
利齿伶牙 | 伶:通“灵”,灵活,乖巧。能说会道。 |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利齿伶牙。” | |
利齿能牙 | 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
出处: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这妮子使着呵,早妆聋做哑。泼贱才,堪人骂,再休来利齿能牙。” | |
俐齿伶牙 | 指能说会道。 |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 | |
连篇絫牍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连篇絫幅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连篇累册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出处:明·都穆《南濠诗话》:“世人作诗以敏捷为奇,以连篇累册为富,非知诗者也。” | |
连篇累牍 | 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
出处:《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 |
连篇累幅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连篇累帧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连篇累帙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连章累牍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连帙累牍 |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同“连篇累牍”。 |
联篇累牍 | 形容文字冗长而繁琐。 |
出处: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友人周海庐与之昵,赠以诗,不啻联篇累牍。” | |
论辩风生 |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
论议风生 | 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 |
出处:《宋史·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 |
满舌生花 | 比喻能说会道。 |
绵言细语 | 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
妙不可言 | 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
出处: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 |
妙趣横生 | 横生:层出不穷地表露。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 |
妙语解烦 | 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
出处:《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 |
妙语解颐 | 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
出处:《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 |
妙语惊人 |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
妙语连珠 | 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
目送手挥 |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
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
讷口少言 |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 |
能说惯道 | 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 |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 |
能说会道 | 形容很会讲话。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 |
能牙利齿 | 指能说会道,善于辞令。 |
能言巧辩 |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言辩。 |
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恰才灵壁之战,项王遣使征布会,布与龙且有隙,称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纵项王驰还……破项王必矣。” | |
能言善辩 | 能: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
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恰才灵壁之战,项王遣使征布会,布与龙且有隙,称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纵项王驰还……破项王必矣。” | |
片言只语 | 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
出处: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 |
朴讷诚笃 | 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 |
出处:《聊斋志异·蕙芳》:“马生其名混,其业亵,蕙芳奚取哉?于此见仙人之贵朴讷诚笃也。” | |
巧舌如簧 |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 |
巧言如簧 |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 |
冗词赘句 | 冗:繁杂;赘:多余无用的。指诗文中多余无用的话。 |
三寸之舌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
善为说辞 |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 |
深入浅出 |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
深入显出 |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
出处:清·俞樾《湖楼笔谈》六:“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 | |
手挥目送 | 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
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
谈论风生 |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
谈若悬河 | 犹言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
谈吐风生 | 谈话机敏风趣。同“谈吐生风”。 |
谈吐生风 | 谈话机敏风趣。 |
谈笑风生 |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
出处: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 |
谈议风生 |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同“谈论风生”。 |
滔滔不绝 |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
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
微言大义 |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
出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 |
微言大谊 |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同“微言大义”。 |
味如嚼蜡 | 象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见“味同嚼蜡”。 |
味同嚼蜡 | 象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
出处:《楞严经》卷八:“当横陈时,味同嚼醋。” | |
言简义丰 | 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
出处:元·德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 | |
言简意少 | 简:简练。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
言简意深 |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 |
言外之味 |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
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二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 | |
言无伦次 | 语言杂乱无章。 |
出处:明·李开先《亡妻张宜人散传》:“言无伦次,事无统纪。”参见“语无伦次”。 | |
要而言之 | 要:简要。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
出处:晋·陆机《五等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郡县之长为利图物。” | |
议论风发 |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
出处:元戴良《申屠先生墓志铭》序:“平居议论风发,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闻之,率为之夺气。” | |
议论风生 |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
出处:宋王暐《道山清话》:“韩持国为人凝严方重,每兄弟聚话,玉汝、子华议论风生,持国未尝有一言。” | |
意在言外 | 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 | |
溢于言外 |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
盈篇累牍 | 形容文辞冗长。 |
出处: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盈篇累牍,而不知其谫陋,此其大蔽欤!” | |
有口无心 | 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序》:“总属有口无心,安用设身处地。” | |
有嘴没舌 | 形容不善言辞。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427259514624.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语言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