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虚伪的成语 关于虚伪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虚伪的成语21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抱朴含真 |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 |
表里为奸 | 表里:内外;奸:虚伪狡诈。比喻用勾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 |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八回:“那姓周的在库书内,不知亏空了多少银子,他表里为奸,凭这个假册子,要来侵吞款项。” | |
揣奸把猾 | 揣:藏。奸:奸诈,狡诈,虚伪。心藏奸诈,行为狡猾。 |
出处:元·无名氏《十样锦》第二折:“因某生前揣奸把猾,死后永做饿鬼。” | |
花言巧语 |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三》:“‘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 |
矫言伪行 | 指言论、行为虚伪不实。 |
烂漫天真 | 形容心地纯真,不虚伪。 |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九卷:“李太白着宫锦袍醉眠长安市上,纯是烂漫天真,千古岂容第二人装点此蕃举动。” | |
烂熳天真 | 形容心地纯真,不虚伪做作。 |
弃伪从真 | 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 |
巧伪趋利 | 巧:奸诈。伪:虚伪。趋:追求,靠近、趋向。奸诈虚伪,唯利是图,唯势是从。 |
出处:《汉书·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伪趋利。” | |
巧言令色 |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
出处:《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 |
巧语花言 | 指一味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今多指虚伪而动听的话。 |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对人前巧语花言。” | |
窃钩窃国 |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
天真烂漫 | 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
出处: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 |
天真烂熳 | 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同“天真烂漫”。 |
心不应口 |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指为人虚伪。 |
出处: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 |
心口不一 |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 |
惺惺作态 | 惺惺:虚伪的样子。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形容虚伪不老实。 |
皮笑肉不笑 |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
出处: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见陈姨太的粉脸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陈姨太在挖苦她。” | |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
出处: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5246600014244.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虚伪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