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自然的成语 关于自然的成语 共收录描写自然的成语218条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安分守己 | 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 |
安贫守道 |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
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
安时处顺 |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
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
安于现状 |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
出处: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 |
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
安之若素 |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 |
黯淡无光 |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 |
抱朴含真 |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 |
暴殄天物 | 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
避世金马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 |
避世金门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
出处:见“避世金马”。 | |
避世离俗 |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 |
补天浴日 | 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又《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 |
不苟言笑 |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
出处:《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 |
不好意思 |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
不教之教 |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 |
不徐不疾 | 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 |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 |
嘲风弄月 |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免学他嘲风咏月,污人行止。”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 |
诚惶诚恐 |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
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
出门合辙 | 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 |
出处:《景德传灯录·匡悟禅师》:“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 | |
春风沂水 |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
出处:《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
从谏如流 | 谏:直言规劝。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 |
踧踖不安 | 恭敬而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宝玉因贾政在坐,早已踧踖不安。” | |
达观知命 | 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
出处:茅盾《幻灭》十四:“达观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 | |
达官知命 | 达观:旧指一切听其自然,也指看得开。知命:旧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安排,无。 |
出处:鲁迅《幻灭》十四:“达官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 | |
大块文章 | 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
得天独厚 | 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
出处:清·洪亮吉《江北诗话》卷二:“得天独厚开盈尺,与月同园到十分。” | |
低眉垂眼 | 低着头,垂着眼。形容害羞的样子。 |
出处:清·陶贞怀《天雨花》第四回:“桂香袖手床沿坐,低眉垂眼做新人。” | |
东扭西捏 | 扭捏作态,不爽快。 |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及至准算与他,又要减你的价钱,准算过,便有几两赢余,要他找绝,他又东扭西捏,朝三暮四,没有得爽利与你。” | |
断鹤继凫 | 截短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办不成的事。 |
断鹤续凫 |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
遁世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 |
遁俗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 |
遁天妄行 | 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 |
出处: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皆违理谬感,遁天妄行,弥非真有矣。” | |
遁天之刑 | 指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 |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 |
遁逸无闷 |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 |
反璞归真 |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 |
反朴归真 | 反:通“返”,回;朴:质朴;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下)》:“连刘先生似的想白话‘返朴归真’的意思也全没有。” | |
返璞归真 |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
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 |
返朴归真 |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 |
返朴还真 |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
出处:《人民日报》1961.8.19:“就连那位声‘美言不信’,力主返朴还真的老聘,在他自己写《道德经》的时候,又何尝不运用精妙的语言来著书立说,可见他也并不反对真正美的文采。” | |
放任自流 | 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 |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
飞鸟惊蛇 |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
出处:《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 |
风花雪夜 |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 |
风花雪月 |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
出处: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 |
风土人情 | 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 |
风行水上 | 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 |
出处:《周易·涣》:“象曰:风行水上,涣。” | |
凫鹤从方 | 指野鸭和鹤各从其所属的品类。比喻顺其自然行事。 |
出处:《宋书·孔觊传》:“伏愿天明照其心请,乞改今局,授以闲曹,则凫鹤从方,所忧去矣。” | |
改天换地 |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
出处:丁玲《杜晚香》:“外边的惊天动地,改天换地,并没有震动过这偏僻的山沟。” | |
各有所好 | 好:爱好。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指人的爱好出自人的本性,只应听其自然。 |
出处:唐·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缅怀云岩路,欲往无由缘;物各有所好,违之伤自然。” | |
功成不居 | 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
出处:《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
瓜熟蒂落 |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 |
归真反璞 |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 |
归真反朴 | 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归真反璞”。 |
出处:朱自清《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他(鲁迅)赞成语言的欧化而反对刘半农先生‘归真反朴’的主张。” | |
规言矩步 | 比喻言行谨慎,合乎法度。 |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曩以汝为古君子,故任汝放诞,未敢侮汝。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 |
果熟蒂落 | 指果实成熟,果蒂自然脱落。也比喻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
出处:冰心《悼念茅公》:“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朵朵怒放的奇花,花褪残红后,结了硕大深红的果子,果熟蒂落,他们一个个地自己贡献出来。” | |
海阔天空 |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
出处:唐·刘氏瑶《暗离别》诗:“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 |
和光同尘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
呼风唤雨 |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 |
出处:宋·孙觌《罨溪行》:“罨画溪头乌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 |
滑泥扬波 | 指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
浑然天成 |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
出处: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 |
浑然自成 |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同“浑然天成”。 |
浑俗和光 |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 |
混沌不分 | 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 |
出处:《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 |
混然天成 | 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 |
混俗和光 |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
积以为常 | 指习惯成自然。同“习以为常”。 |
出处:《旧唐书·张柬之传》:“今姚府所置之官……唯知诡谋狡算,恣情割剥,贪叨动掠,积以为常。” | |
假眉三道 | 方言。装模作样。 |
江山如画 | 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
出处: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
挢揉造作 | 矫揉造作。指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
矫揉造作 | 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
出处:《周易·说卦》:“坎,为矫揉,为引轮。” | |
今非昔比 | 昔:过去。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出处:宋·李曾伯《贺新郎·自和前韵》词:“问讯南州守。怅吾生,今非昔比,后犹在否?” | |
谨小慎微 | 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 |
谨言慎行 | 谨、慎:小心,慎重。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
出处:《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 |
敬小慎微 | 敬:谨慎小心;小、微:指细小、不起眼的东西。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 |
局促不安 |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 |
看破红尘 |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
尻轮神马 | 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 |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三》:“尻轮神马,偏从尘外遨游。” | |
尻舆神马 | 指以尻为车舆而神游。后为随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同“尻轮神马”。 |
出处:《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 | |
靠天吃饭 | 指依赖自然条件来过日子。 |
刳形去皮 | 指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
老成持重 |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 |
出处:《汉书·韦元成传》:“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宋史·种师中传》:“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 | |
乐天安命 |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同“乐天知命” |
乐天任命 | 犹言听天由命。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
出处:郑振铎《止水的下层》:“像这样乐天任命的民族,我们将如之何呢?” | |
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
敛容屏气 | 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 |
出处:《论语·乡党》:“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
敛色屏气 |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 |
出处:宋·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 |
脸红耳热 |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同“脸红耳赤”。 |
流水行云 |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
出处:宋·洪咨夔《朝中措·寿章君举》:“流水行云才思,光风霁月精神。” | |
落落大方 | 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
出处: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对于我们也是非常宽大的。还有他的夫人也落落大方。” | |
绵延不断 |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 |
面红耳热 | 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 |
拿腔做势 | 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那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令人点了蜡烛,拿腔做势的抄写。” | |
纳谏如流 | 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豁达大度,纳谏如流,为宗而罢刑肉。” | |
逆来顺受 |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 |
捏脚捏手 | 放轻手脚走路,动作小心翼翼的样子。 |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唐牛儿捏脚捏手,上到楼上。”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分付已毕,太尉便同一人过去,捏脚捏手,轻轻走到韩夫人窗前。” | |
捏手捏脚 | 形容轻手轻脚地走。也形容轻薄的举动。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那贼略推一推,豁地开了,捏手捏脚,直到房中,并无一人知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乘他身边伏侍时节,与他捏手捏脚,私下肉麻。” | |
忸怩不安 | 忸怩:羞惭的样子。不好意思。心里慌乱。 |
出处:茅盾《子夜》七:“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了忸怩不安的气色。” | |
忸怩作态 | 忸怩: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
出处:巴金《谈〈春〉》:“倘使小说不能作为我作战的武器,我何必化那么多的功夫转弯抹角、忸怩作态,供人欣赏来换取作家的头衔呢?” | |
扭扭捏捏 | 行走时身体故意左右扭动摇摆。形容举止言谈不爽快,不大方或故做姿态和。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那般娇娇啻啻,扭扭捏捏,就象那老怪的行动。” | |
弄月嘲风 | 弄:玩赏;嘲:嘲笑;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
出处: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 |
弸中彪外 | 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
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 |
潜移默运 | 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
潜移默转 | 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同“潜移默运”。 |
怯声怯气 |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
寝丘之志 |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清净无为 | 道家语。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出家人清净无为,红尘不染。” | |
清静无为 | 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
出处: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 |
穷山恶水 | 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
出处:孙犁《山地回忆》:“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 |
人定胜天 | 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
出处:《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 |
人强胜天 |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
出处:《亢仓子·政道》:“故周之秩官云:人强胜天。” | |
人众胜天 | 聚集众人的力量,可以战胜大自然。 |
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 |
任其自然 | 任:听任;其:代词,他,它。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 |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七:“大要在固脏气之外,任其自然耳。” | |
融为一体 | 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
出处: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 |
入乡随俗 |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 |
煞有介事 | 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象很了不起的样子。 |
出处:沙汀《替身》:“保长一只脚踏上板凳的一端,象煞有介事地抽吸起来。” | |
山呼海啸 |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
神情自若 | 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
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编一套“特技”丛书吧》:“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 |
生机勃勃 |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chengyudaquan/134899611213980.html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描写自然的成语
返回: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